中國社會學學會李強會長這樣說
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的城鎮化率達到50%左右時,往往是社會矛盾高發期。我國城鎮化率于2011年首次突破50%,未來還將有很大一批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公平公正處理好社區事務,關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關系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不久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就是為了提升社區服務水平、提高居民群眾福祉、促進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進而增進社會和諧。其中,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這一概念是首次提出。那么,什么是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為什么要促進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怎樣推動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本期思享一席獨家專訪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李強,一起聆聽他深入淺出聊聊這個話題。
人物
李強(1950年-):北京人,中國社會學會會長、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社會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城市社會學、社會分層等。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獨立、參與撰寫的著作近30部。
思享者:為什么要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
李強:
首先,城鄉社區與我國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緊密聯系。這主要表現在三點。一是城鄉社區是居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城鄉社區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社區中發生任何矛盾和糾紛,都會給老百姓帶來很大影響。二是城鄉社區是黨和國家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歷史上,我們黨能夠結束中國“一盤散沙”局面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形成了由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構成的科學嚴密的組織體系,使黨中央的所有指令和信息都可以傳達到基層。三是城鄉社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城鎮化率達到50%左右時,往往是社會矛盾高發期。因為城鎮化既是生產方式轉變,也是居住方式、生活方式轉變。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發生矛盾。我國城鎮化率于2011年首次突破50%,未來還將有很大一批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把社區中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處理好,就能夠保持我們這個擁有近14億人口巨型社會的和諧穩定。
其次,時代發展對我國的城鄉社區治理提出新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是社區發展呈現多樣化趨勢。社區類型從過去的以普通街道居民區、單位大院社區和農村社區為主,轉變為各類商品房小區、房改房小區、回遷房小區、新型農村社區等等。二是人口大規模流動給城市管理帶來極大的難題。特別是對于一些外來人口流入大省,傳統上以戶籍人口為基礎的行政管理體制難以有效應對人口大規模增長帶來的挑戰。三是相關法律法規有待更新。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是1989年全國人大通過、1990年1月1號開始實施的,距離今天時間已經比較久遠,相關內容與今天的發展形勢不是非常匹配。這些新變化新特點,提高了城鄉社區治理的復雜性和難度,對城鄉社區社會治理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
再次,這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俺青l社區”這一概念在中央文件中是首次提出。以前我們都是把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分開對待,討論較多的也是城市社區治理。這一新的提法表明,今后我國將根據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不同特點、各自的資源稟賦、目標任務,統籌謀劃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注重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優勢互補,共同提高,促進城鄉社區治理協調發展,進一步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
思享者: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包括哪些內容?
李強:
按照現代社會發展要求,根據我國國情實際,現代化的城鄉社區治理應當是具有較高的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由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以民為本服務居民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社區治理。其總體要求是: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和諧有序、綠色文明、創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其實現路徑是:堅持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關鍵、政府治理為主導、居民需求為導向、改革創新為動力,健全體系、整合資源、增強能力。其主要功能是:管理公共事務,提供社區服務,管理公共資產,培育良好市場環境,表達社區群眾利益訴求,協調矛盾糾紛,塑造社區文化,增進社區認同。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應著重關注七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管理公共事務。對社區衛生、社區文化建設等公共事務進行安排和協調。這些社區事務單靠一家一戶難以解決,必須由能夠代表社區的組織機構進行統一的管理和安排。二是提供社區服務。如:買菜、公共交通、衛生保健等。改革開放以前,這些服務大都由政府提供;改革開放之后,大部分逐步由市場提供。為了避免市場失靈,必須作出統一的安排、管理和監督。三是管理公共資產。對社區公共資源、公共空間、公共財產進行合理的安排和使用,確保這些公共資產的使用透明合理,符合廣大居民群眾的利益。四是組織集體消費、培育市場。比如商品房維修、物業費等。住房體制改革后,集體消費由原先的單位或公共部門支付轉變為今天由社區居民聯動消費。這就需要協調各方關系,確保合理和公平。五是表達利益訴求。以多種形式征求老百姓的意見和建議,積極回應社區需求和矛盾。面對居民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回應,及時反映給有關部門,并認真監督解決落實。六是協調矛盾糾紛。推動社區成員形成普遍認可的矛盾解決途徑,完善議事規則、明確工作職責、規定信息公示辦法等方式,及時幫助居民群眾化解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糾紛。七是塑造社區文化、實現社區認同。通過增進老百姓的社區參與,加強他們對所居住社區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