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記者近期采訪發現,行業協會商會多與相關行政部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憑著官方背景強制企業入會,并設立五花八門的名目向企業違規收費。有礦產企業“被迫”加入6家行業協會,沒有享受到什么服務,但每年會費支出達20多萬元。
行業協會,官方背景,強制入會,看到這樣的新聞,留意時政的讀者或許會有一點疑惑:2015年中辦國辦就發布了《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行業協會商會的原有官方色彩不是已經褪去了嗎?
事實是,在改革逐漸推進的過程中,一些行業協會商會依靠官方背景和資源向企業亂伸手的現象仍然存在。7月13日“全國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披露,現在有些行業協會商會依托部門職責和壟斷地位,強制或變相強制企業入會繳費,而且有的收費畸高。
行業協會商會必須與行政機關切割,轉型為自治組織,這是一個共識。但是,兩者之間的脫鉤為什么如此之難,要害究竟在哪里?
當年脫鉤改革部署之時,就有輿論預測脫鉤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由于在行政機關和行業協會“兩位一體”的關系中,附著了很多利益,脫鉤則意味著對自己的利益動刀。2017年1月5日,李克強總理曾形象指出,要警惕一些審批事項換個“馬甲”,由政府職能轉到與政府關聯的“紅頂中介”?,F在看來,利益壁壘始終是脫鉤改革的最大阻力。
媒體報道了不少有關行業協會商會向企業伸手的亂象,盡管表象各一,實質則完全相同:這些亂象因協會商會而生,但根子在掌握行政資源和權力的政府部門那里。
唯其如此,泛泛討論脫鉤之難往往言不及義,因為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的脫鉤需要放到政府自身改革的背景下考察才能得到真解。只有在中央政府推行的“放管服”改革得以順利推進的情況下,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的脫鉤才會徹底。
而一旦脫鉤之后,行業協會商會的生存與發展是一個新的問題,這也應該是脫鉤改革難以順利的另一個原因。作為自治組織,權威性、服務性本應是其發揮政府和企業之間紐帶作用的最佳利器,但過去的協會商會背靠行政權力即能滋潤生活,既缺乏權威性,也沒有熱誠為企業提供服務的意愿和能力。如果脫鉤改革不以任何個人意志為轉移地深入下去,或將倒逼協會商會回歸本位,并激發出其內在活力。這也意味著在脫鉤改革的過程中,看清大勢、轉型迅速的協會商會將在與其他同行的競爭中搶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