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社科院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全國約70%的人口已經實際進入城鎮及其周邊地帶,這意味著我們城鎮化率已經達到70%。對于期待城鎮化紅利能夠成為引領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重要引擎的人們來說,這似乎多少是令人感到“意外”的。
“意外”主要來自許多人對城鎮化能對基建投資和重化工產能產生拉動效應的期待。正如報告所指出的那樣,這一數字表明我國大規模城鎮建設和基建將完成,而這將大大減少對高耗能的鋼鐵、有色、建材的需求,并且預計會帶動三分之一能源需求的下降。
中國居然這么快就已經進入城鎮化紅利期的后端,自然與長期過于強調戶籍意義上的城鎮化,因此對城鎮化率的預估存在偏差不無關系,事實證明,以常住人口進行城鎮化率測算才能更為準確把握中國城鎮化進度和水平。而對標志著中國近40年來改革開放巨大成果的高城鎮化率水平迅速到來感到意外,則充分表明人們的觀念未能與時俱進,沉迷于傳統基建型城鎮化紅利,無法以新視角來解讀和把握城鎮化的平臺型紅利和消費型紅利。
種種跡象表明,在城鎮化的大平臺上,人們對科教文衛等各種公共產品的需求會大量增加,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正在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勢力。而即使在基建領域,城鎮化本身也還有很多投資空間,這既體現在各個城市和城鎮本身基礎設施的更新完善——不少城市在洪澇期間的糟糕表現充分凸顯此一投資需求的緊迫,也體現在城市之間的互聯互通上,后者投資空間更為廣闊,投資回報率也更可期待。
想更好地發揮城鎮化的平臺型紅利,除了圍繞各個城市本身做文章外,接下來重點要解決的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互聯互通。只有在這樣一個有機互聯互通,資源循環對流的網狀結構中,城鎮化的平臺效應才能倍增,而只有身處這樣的一個網狀空間和平臺上,而非身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相對隔絕的一個個孤島上,作為一個“城里人”才有意義,城鎮化的平臺型紅利才能變為現實。
目前各地熱火朝天的同城化和一小時生活圈運動正成為構建網狀化城市結構的重要推手。在這其中高鐵發揮了關鍵作用,不僅充分拉近了人們彼此間的地理和心理距離,還通過促進彼此間更密切的物質文化交流實現了“市”的一體化,并通過“市”的一體化反過來推進了城與城之間的一體化。
當人們說起一二三線城市時,容易在心理上先入為主地將它們的“出身”定義為東中西部,也即一線城市在沿海,二線城市在內陸,三線城市和小城鎮在偏遠地區。其實,沿海一線城市周邊有不少二三線城市和小城鎮,而中西部也有不少有希望成為新一線城市的二線城市,因此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推進城市群戰略,不僅可以為作為城市群核心的特大城市減負,也能讓周邊的城市更多享有特大中心城市的溢出效應,從而提高整個城市群的聚合效應和“容積率”,進而減少人們對此前特大單一中心城市超大規模的恐懼。而城市群的發展和繁榮,反過來又能為核心城市的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
接下來,人們應當更加自覺地圍繞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推進城市群戰略。概言之,一方面應以市場力量為主引導產業布局和就業人群的分布,讓更多的青壯年勞動力在經濟資源集聚度和市場效率更高的大城市生活就業;另一方面應以優質公共服務引導“夕陽紅”人群到作為中心城市后花園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去養老和休閑。為此,在有條件的地區,應率先推進醫療養老等公共產品的一體化。
除了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公共產品的一體化,無形資產和資源的互聯互通更重要。這離不開各種分享經濟平臺的建立。近年來的事實證明,因電商崛起而促成的農民進入市場的更加便利化,以及各種物流基礎設施和電商產業園的興起,在便利城鄉資源對流的同時,對促進后發地區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全國城鎮化一盤棋和平臺效應自然離不開金融市場和產權市場的一體化。金融是現代經濟須臾不可離的血脈,金融市場的暢旺和資源分配效率是城市網絡得以有機順暢運轉的關鍵。為此需積極穩妥推進各種資產證券化試點和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隨著各種產權規范有序地進場和標準統一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推出及相關交易市場的建立和擴大,才能形成全國范圍的城市資源分配交流網絡,進而為盤活城鎮化的存量資產建立堅實的基礎和高效的平臺。
總之,城鎮化率超過70%是件大好事,是中國現代化的重大成果,蘊含著巨大的財富效應和紅利預期。通過各種形式的互聯互通將現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城鎮進一步聯結起來,實現物暢其流、人盡其才,必將有效盤活城鎮化存量,為中國下一階段的增長發揮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