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是灣區和對外開放的首發陣容。”5月3日在格力海岸舉行的“珠海優才置業計劃”座談會上,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津逵表示,大灣區時代,珠海的定位應為灣區首發陣容和對外開放首發陣容,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涌現更多具備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攜手政府吸引并留住人才,再加上高校和智庫人才,很可能將珠海打造為創新中心。
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灣區經濟”概念。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珠海作為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攜港珠澳大橋地利之便,將在未來灣區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已經覆蓋了11個城市:位于出海口位置的廣州,大灣區西岸的珠海、中山、佛山、江門、肇慶,東岸的深圳、東莞、惠州,再加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在李津逵看來,與傳統的珠三角定位不同,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加上了港澳,而且是從海洋的角度來看一個區域的使命和功能,體現中國從面向大陸、背向海洋走向面向海洋。他分析指出,以大陸角度看,珠江三角洲是河流入海口區域的經濟區。而從海洋角度看,整個人類文明創新的中心是由一系列沿海港口城市前后接力發展至今——從古希臘的城邦,到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四個海洋共和國,然后到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意大利的熱那亞、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英國的倫敦、美國的紐約,再到今天全球四大灣區(太平洋東岸的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西岸的東京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是人類文明創新前沿不斷前行的軌跡。
李津逵認為,珠海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首發陣容,是個非常宜居的城市,但人才吸引力不及一河之隔的深圳,是因為珠海跳槽成本高,而缺少優秀的企業是對人才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因素。為此珠海應首先提升城市凝聚力,創新海洋產業、口岸經濟,找準定位,在與城市群的協同發展中找到新機遇。
他說,萊茵模式強調企業發展應與社區發展一致,而今天的城市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誰能站在區域發展的高度,與政府一起創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環境,誰就是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最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