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認識城鄉一體化的必然要求 文/牛有成(北京市委常委) 當前,首都正在進入從中等發達城市向發達城市邁進的新階段。新階段帶來新情況、新變化,也面臨新矛盾、新挑戰。諸多問題的根源主要集中在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推動首都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迫切要求統籌城鄉發展,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一)城鄉一體化是解決城鄉差距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很大進步,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減緩。但由于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從根本上徹底打破,城鄉差距依然非常明顯。在經濟發展方面,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為2.3∶1,差距絕對值已達13978元。全市仍有19.8萬農戶人均純收入低于4500元。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城鄉道路、能源、環境、教育、文化、衛生等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人口素質方面,城鄉居民之間也存在著明顯差距,8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高學歷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從總體上說,農村有資源缺要素、農業有基礎缺投入、農民有組織缺服務的局面仍然沒有根本改變,“三農”問題仍是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推進城鄉一體化,是中央和市委立足于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只有一體化,才能消除城鄉差距擴大的體制性障礙,形成生產要素、公共資源向農村流動的體制機制,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盡快補齊這塊短板;只有一體化,才能構建新型的工農、城鄉關系,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科學發展。 (二)城鄉一體化是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的必然選擇。首都作為一個特大型城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695萬人,比1978年增加了將近一倍;人均水資源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世界平均水平的1/30,遠低于人均1000立方米的國際標準下限;城市空氣質量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任重道遠;等等。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是實現首都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這些矛盾說明,短板已經制約長板作用的發揮。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必須樹立全市一盤棋觀念,站在全局高度,跳出“三農”認識“三農”,重新審視農村在首都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充分認識到農村是首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腹地。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現狀,2020年以前,全市建設用地空間的拓展,主要依靠盤活現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提高集體建設用地的承載力。解決城市協調發展諸多問題,根本途徑是實現功能、產業向郊區有序疏解,帶動人口轉移,實現四大功能區協調發展。因此,只有通過城鄉一體化發展,盡快彌補農村短板,城市的長板價值才能得以實現,這樣的結果,直接受益的是農民,最終受益的是全體市民。 (三)城鄉一體化是解決城鄉結合部發展難題的必然選擇。城鄉結合部既是距離城市最近的農村、又是距離農村最近的城市,既是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也是各種矛盾最集中、最復雜的地區。城鄉結合部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流動人口眾多,人口構成復雜。流動人口總體超過戶籍人口5倍以上,一些鄉村甚至達到10倍以上。由此帶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壓力增大、社會管理嚴重滯后、環境臟亂等一系列問題。在產業發展上,傳統產業已經逐步退出,新興產業尚未全面形成,集體產業、農民就業形勢嚴峻。這些問題是綜合性的,解決問題也必須按照城鄉一體化的思路,在規劃、土地、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創新政策、創新機制。市委十屆五次全會把解決城鄉結合部問題列為城鄉一體化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帶隊,以北塢村為典型,先后8次組織集體調研,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市委十屆六次全會再次就城鄉結合部改革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各區縣、各部門要加強協調,集成政策,大膽探索,積極試點試驗,形成推進城鄉結合部地區改革發展的合力。(摘自北京市城鄉一體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稿件來源:農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