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帶我們看帆船落日、出海、沙灘散步、跳傘,很開心。”這是一位高中數學老師在雞年春節期間發布的一則朋友圈,也是無數中國家庭春節團圓相聚的新縮影。春節期間的數據顯示,團聚主題沒有變,但團聚的方式卻有了新變化,許多家庭“要么在景區,要么在去景區的路上”。旅游,正成為中國人的新年俗。
有人把春節作為觀察傳統中國和現代中國的窗口。如果把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看作一把吉他,每條琴弦代表了不同的側面,那么旅游過年就是一個撥片,撥動琴弦奏出“紅火”“井噴”“風尚”等旋律。在那些跳動著的輿情音符背后,有著中國節拍的數字表達,既可以感受春節旅游的變化,又可以聆聽多彩中國的律動。
從宏觀層面看,據國家旅游局數據中心綜合測算,2017年春節期間,全國共接待游客3.44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4233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3.8%、15.9%,其中旅游消費占到春節全國零售與餐飲企業銷售額的一半以上。驚人的數字,折射其帶動的新時尚正改造著現代人的節慶方式和生活方式。從微觀層面看,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春節5A景區輿情熱度排行榜顯示,網友們的關注熱點主要集中在這些景區為節日舉辦的廟會、社火等傳統民俗活動,如湖南岳陽樓長樂故事會、南京秦淮燈會、趵突泉迎新春花燈會等。告別“看看看”“買買買”的簡單模式,轉向現代景致和古老民俗的感受之旅,正在成為千萬人跨越時空的文化訴求。
最強勁的律動來自青年,最生動的樂章來自新生代。一方面,雞年春節中80后占到旅客總數的45%,他們撐起了消費、生活、建設的半邊天;另一方面,新事物、新體驗占據多數,超過七成用戶選擇移動端下單,網約導游服務備受青睞,便捷、品質成了不可抹去的標簽。實際上,從古老年俗到時尚選擇,從老一輩到新一代,歷史傳統在代際間傳承,而“春節+旅游”組合出了新經濟、新動能,也蘊藏著發掘未知的可能性。
中國律動不僅跳躍在東方,也響動在西方。今年春節,出境旅游人次超過600萬,出境目的地近到新加坡、越南,遠至瑞士、意大利甚至破冰南極,均有較大的游客漲幅。外媒紛紛發出這樣的感嘆:“春節成為許多國家爭奪中國游客的好時機”“中國最大的節日正走向全球”。甚至有外媒給出“為何每一個中國新年的日期都不相同”的解釋。正是因為600萬乘以消費額便是不可估量的經濟效應,春節因而具備了“全球黃金周”的一面,也讓世界越來越熟識地認知中國及其文化傳統。
然而,不管身在何處,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會讓中國律動產生雜音,這是不容忽視的缺憾。有因違反規則而付出的生命代價,這不是相聲中的“虎口遐想”,而是現實中的“虎口悲劇”;有管理不足的口碑損失,不管是景區打人還是欺詐消費,短期的急功近利換不了旅游市場的持續健康,有刮骨療傷的凈化決心才能實現“下不為例”;有境外出游的安全意外,馬來西亞沙巴沉船事件、埃及熱氣球超載墜落……凡此種種,說明即便是和聲也要奏出美妙樂曲,而不是將琴弦“撥斷”。每當讓人痛心的消息傳來,在關切與揪心的同時,更應舉一反三,時刻警醒。政府、旅行社、民眾都應該“和對弦、用對力”,協奏才能更動聽。
“再美的景點只有兩季:中國人去是旺季,中國人不去是淡季。”這或是贊嘆中國人流動起來的能量,或是對扎堆擁擠的反諷。不管怎樣,通過輿情數據,我們看到了一個“旅行箱里的中國”,有精彩也有悲喜,有對家的眷戀也有對世界的渴望。恰如此時中國的行進,只有堅定不移地“走出去”,才能于廣闊天地間找尋未來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