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春節期間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奪得總冠軍的16歲的中學生武亦姝也成了網紅。節目中登臺選手的氣定神閑、百人團成員的博聞強記、主持人的妙語連珠、專家點評的字字珠璣,再加上沙畫等多元藝術對詩歌意境主題的呈現、高科技舞美設計的氣氛烘托等,都成為此節目吸引觀眾、頗受贊譽的焦點。
《中國詩詞大會》的走紅,最重要的是喚起了人們深藏心中的詩意。中華民族創作了世界級的華彩詩章,而這些詩章又鍛造著我們的民族性格。古詩詞雖然“曲高”,但“和者眾”,人們都有著咿呀學詩的共同經歷和共同記憶。正是這共同的記憶,構成了文化傳承的大眾基礎,所以《中國詩詞大會》帶著深埋于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國人耳熟能詳、打動人心的詩詞,在帶領全國電視觀眾重溫中華經典詩詞的同時,也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溝通古今、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
普通人的參與是節目的最大亮點。沒有明星,沒有偶像,甚至少有專業人士,最終的冠軍是年僅16歲的中學生,表現突出的陳更是工科博士。但就是這些普通人的表現,讓人看到了詩詞對塑造人生的重大作用,特別是家境貧寒的抗癌農民白茹云,是詩詞支撐著她一路走來,活出自己的精彩,贏得了人們的尊重。雖然有人認為這些詩詞知識是小學水平,不夠高深,但《中國詩詞大會》吸取了以往一些同類文化節目的經驗,避免了因賽程刻板導致知識點走向冷僻的歧途,也沒有因為過度追求娛樂化而歪曲了文化現象的本義。事實上,這恰恰是節目成功的另一個秘訣。這些詩詞是觀眾最熟悉的、也最能夠打動觀眾內心的,因而增加了觀眾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而且那些參賽的選手們,頗有古代文人雅士以文會友以詩相交的氣度,自始至終都以陶醉在詩詞意境中的享受狀態從容應對每一個環節,很少有過分計較競賽的緊張情緒,這是詩詞文化傳統的最好詮釋。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還標志著中國原創綜藝節目的成功。雖然最近幾年,綜藝節目在國內持續火熱,然而卻始終無法回避一個問題,那就是原創性,那些最火的綜藝節目大多都是國外“引進”。事實上,爆紅的《中國詩詞大會》也是經過了文化類節目的積累,如2013年首播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4年央視再接再厲推出了《中國成語大會》。吸收了前兩檔節目的寶貴經驗后,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推出,如今第二季獲得了巨大成功。無獨有偶,2016年底在黑龍江衛視播出的明星讀信節目《見字如面》同樣創造了口碑和收視的雙高。這些文化類節目樹立了一個新的風向標,喚醒了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們對于我們自己的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也滿足了觀眾對于綜藝節目多樣化的需求。
當然,也有專家學者認為漢語是一種有調值的語言,調值本身構成語言的音樂要素,產生韻律感。在推廣普及漢語普通話的今天,古詩詞中保留一些古漢語的音韻。而且古詩詞的平仄、韻律今人并不十分了解,文化嘉賓最好能夠多向選手和觀眾通俗地闡釋漢語的韻律選擇和字詞提煉,讓觀眾多學一些漢語言文字知識,從而更好地領會我們的民族文化精神。
也有人認為《中國詩詞大會》不應只是背誦,而也應有創作,這樣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展詩詞文化傳統。并希望嘉賓專家更為專業一些,讓節目文化含量更足。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但愿這種文化綜藝節目越多越好,越辦越好,讓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