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運開始至今,每天預計發送的旅客量都在850萬人次以上,累計下來,春運前六天的客流總量或已突破5千萬。
5千萬是一種怎樣的概念呢,基本上是六天之內讓整個韓國人口完成一次遷移。間中苦累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然而這個由萬千小人物撐起的龐大人數遷移,終將會在趨于平衡中消失。
根據2007年至2016年官方發布的數據,過去十年間春運的旅客發送總量(含鐵路、民航和道路)在2015年發生了逆轉。2007年至2014年,春運的旅客發送總量從22.55億人次一路增長至36.12億人次,增長了六成多。但2015年春運的旅客總量相比2014年卻下降了22.23%,春運客流總量在30億人次這個記錄上僅保持了三個年度(2017年官方預測的旅客總量是29.78億人次,也將低于30億人次)。若以這種趨勢,未來春運的人流量將會逐年減少。但有一點需要說明鐵路每年的運輸人數在逐年增加,不言而喻,未來春運鐵路的運輸壓力還會加大。
曾有人將中國春運定義為“一次虔誠的朝圣”。因為春節的歸鄉之情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擋,即便是1998年的寒潮、2003年的SARS,以及2008年的雪災也未能擋住。正所謂一切在歷史上誕生的事物,最終都會在歷史上消失,40年的春運也逃不出這個規律,只是時間長短罷了。
一方面從最新《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鐵路網規模達到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而隨著鐵路交通運輸能力的極大提升民眾消費能力的提升,利用春節扎堆過年的現象會得到緩解,常回家看看會在法律制度健全下,不再只是一紙文件。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的再平衡的有效改善以及人口出生率減少、老齡化加快,都將是春運消失在不遠處的征兆。
而且隨著發達地區土地價格持續上漲,工資增長與“招工難”同在,這種尷尬境遇讓外向型出口工企業獲利微薄、難以為繼,從而掉頭轉向土地廉價且勞動力充足的中西部二三線城市。同時,很明顯的一點,我國的人口增速放緩,年輕勞力所占比例在下滑。而以人多被年年吐槽的春運,一旦遭遇人流量的減少,春運所衍生的各種壓力都會有所改觀。
我們這一代人,正在經歷被互聯網沖擊的春節,年味變淡的趨勢或許不可逆轉,一旦人數這個春運剛需減少,其消失也終將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