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王定華日前在北京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181所師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脫帽,聚焦教師培養主業,改進教師培養機制、模式和課程,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
套用《少年中國說》文風,可以這么說,師范教育強則師資強,師資強則學生強,學生強則中國強。培養師資是師范院校安身立命所在,也是國家未來所系。就像醫生必須由醫學院校、飛行員由飛行學院、駕駛員由駕校培養一樣,中小學教師也必須由師范院校專業培養。哪怕現在提倡多條腿走路,非師范院校畢業生也可以通過教師資格考試而獲得教師資格,但師范院校仍然是中小學教師大廈的頂梁柱。
不知從何時起,高校合并、升格、轉型之風也刮到了師范院校,一些師范院校經過一系列改革之后,雖然仍保留了師范專業,師范身份還沒丟,但工作重心逐漸發生偏移,專業轉向學術性、教學轉向綜合性。如師范院校翹楚——北京師范大學早在2002年就表示,未來將建成一所綜合性、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也曾明確表態,2015年起逐步縮減師范類本科招生。一些省份,師范院校陣地也在不斷萎縮。如湖南,上世紀90年代最多時有14所師范院校,升格后只剩下4所師范本科院校。
就算名字還是師范院校,傳統師范生也不是招生重點。如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招生中,師范生約占20%。另據不完全統計,各地方師范院校的非師范專業占學校全部專業的比例已經達到60%到70%。就算是師范教育,一些招生規模較少、辦學效益不好的專業,如生物、歷史、地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專業大都被減招乃至停招。如果再考慮許多師范生畢業之后并沒有進入中小學校當教師(據報道,一些地方師范畢業生流失率高達2/3),師范教育成效再次打了折扣。
師范教育不受待見,是不是我國教師已經飽和,供大于求,不需要那么多師范生呢?那也未必。且不說受教育人口增加與教師新陳代謝催生的剛性需求,就結構性需求而言,我國師資仍然處于嚴重短缺狀態。如隨著“全面二孩”推開,5年后,我國將迎來入園最高峰。到時,幼兒教師和保育員預計缺口超過300萬。再如特殊教育,師資不足也是一塊短板。2015年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053所、專任教師5.03萬人,就這些學校,若按1∶3師生比標準,至少缺口10萬名教師以上。要知道,2053所特殊教育學校還遠遠不夠,全國有數百個縣連一座特殊學校都沒有。還有農村教育,合格師資不足也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由此可見,師范教育在我國不但不能削弱、不能邊緣化,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要有長足發展,為中小學教育提供合格師資保障。
要求師范院校聚集主業,僅有“一律不更名、不脫帽”的硬性規定還不夠,難以解決空心化、荒漠化之弊。師范教育多樣化轉型,冰凍三尺,要有更細致的解決方案。譬如,資源分配方式,一些師范院校之所以要上許多非師范類專業以及碩士、博士學位點,部分原因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源源不斷的資源(財政資源及生源),保證院校的生存及發展。另一端,冷暖自知,師范院校地位亦與教師地位息息相關,中小學教師地位不高,師范院校吸引力不大,招生及辦學都受影響。
師范教育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需要一系列制度性措施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