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國的很多中小學校都給學生定營養餐,省去了孩子外出就餐的麻煩,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飲食安全問題。但在現實中,營養餐頻頻遇冷,不少孩子吃不慣、不愛吃,浪費現象嚴重。為何營養餐不太受歡迎?到底是學生太過挑剔,還是營養餐確實難吃?
媒體調查發現,確實有部分學生對營養餐的口味不甚滿意。這其中,有部分學生“嘴刁”的因素,但營養餐也并非盡善盡美。所謂眾口難調,“大鍋飯”本就很難迎合學生個性化的口味要求,再加上為了保證學生能吃上一口熱飯,送餐公司往往在運輸過程中,會對飯菜進行加熱,導致營養餐有“剩飯味兒”“飯盒味兒”。
推廣營養餐,本意是為了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和國民素質。但如果學生不買賬,營養餐的意義就無法充分體現。而如果學生正餐吃不好,靠零食填飽肚子,則更是與“健康”的目標背道而馳。
其實,想要孩子接受營養餐,或者說讓大多數孩子不排斥營養餐,學校和供餐企業還是有事情可做的。比如,學校可以盡可能選擇距離較近的餐飲企業合作,縮短飯菜的運輸時間,避免反復加熱的問題;提前一天提供菜單,盡可能給孩子多幾種菜品的選擇,避免種類單一的問題;注重食育教育的推進,讓孩子從小就懂得要健康飲食的道理,注重營養搭配、少油少鹽。
營養餐很難像“媽媽做的飯”,口味上提升空間有限。但至少,學校和餐飲企業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改善,扭轉營養餐如今的尷尬地位。做營養餐,除了營養還要用心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