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城市化與社會保障體系保證農業安全
政府高價收購,再平價賣出,并變按面積補貼為價補,以為農民提高糧食單產的動力,是一個很糟糕的建議。盡管建議提出者,是萬民景仰的袁隆平教授。(《廣州日報》) 這是給所有人投機的機會,高價收購,就上午賣出去,平價賣,再下午買進來,明天再賣,后天再買,以此類推,就一斤糧食,天知道會投機出多大的交易量。 也許,唯有計劃經濟的擁躉者自以為能破解投機困局,無非就是合同定購,以及為了合同定購而全面理順所謂的糧食流通體制、全面到退回歸統購統銷那一套。 一則是任何一家農戶究竟應該賣多少商品糧,根本不能由外人做決定,何況在高額售買差存在的前提下,售糧意愿被無限放大。到最后,售糧數量核定會成為特權,利益博弈的結果,是財政補貼之相當部分,不會歸于農民,而是會沉淀于特許流通機構;相當部分之農民,不僅反而會失去得到補貼的機會,甚至會陷入賣糧難的窘境。 二則是統購統銷的壟斷經營體制必然導致腐敗、懈怠、強權、無效率,非人力能夠改變。彼時曾維持過長達數十年的統購統銷體制,國內的糧、棉、油企業外面光鮮,骨子里虛弱到極點,一邊瘋狂壓榨農民,可以說,這些企業的每一個毛孔中都滲透著中國農民的血與淚,一邊是瘋狂套取國家補貼、銀行貸款,饒是如此,還背了一屁股債,一經開放,三二年間,就土崩瓦解,作為棉花企業曾經的一員,此中的丑惡、陰暗,我會一輩子記住。此種體制不變,此種企業不垮,著實天理不容! 縱然是上述種種皆不論,依袁先生所說,全部補貼到位,以最理想的方式計算,財政投入以千億計,一般湖南農民家庭也不過能增收千元,完全不足以填補越拉越大的工農職業收入差,依然不足以真正改善中國農業、農民的生存狀況,不足以吸引相當數量適齡農民扎根農業。 何況,過高的農產品價格不僅難以幫助到農民,還可能害了農民。不知什么原因,社會上一直流傳著中國農產品價格比國外賤的說法,實際上,除了糧食價格在多數時候稍低于國際水平外,整體而言,中國農產品價格遠高于國際水平。隨著國際糧價回落,縱然是糧食價格,國內價格也不低于國際水平了,部分產品、如小麥等的價格已遠遠高于國際交易價。在開放的國際貿易格局中,價高往往就無人問津。 以菜籽為例,現在的國家保護價是2.2元/斤,每噸比進口產品的到岸價高出千元左右,而我家樓下,散裝菜油零售價才4.5元/斤,批發價還不足4元,100斤菜籽,大約能榨出40斤左右的油,另外有60斤左右價格不足1元/斤的餅,計算收購、加工、銷售、管理、資金成本,只剩下虧多虧少的問題而不存在虧或者賺的問題。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2008年生產的相當部分菜籽還壓在農民手中,其中河北省積壓率高達60%,而新菜籽即將上市,在去年一通猛跌后元氣大傷的企業誰敢以保護價收本土菜籽?賣之無門,所謂的保護價,再高有什么意義?過高的大豆價格已幾乎要逼死國內的大豆產業,現在,輪到菜籽產業了嗎?下一個,又要輪到哪個產業? 不能因此說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完全沒有現實道理,這道理是建立在中國社會結構不合理、保障機制特別不健全基礎上的,因為農業人口的人均用地極少,用地少而農業含金量極低,為維護農業安全、社會穩定,乃不得不出下策。問題在于,現實之種種,是否真的是不能調整、改變的呢? 通過徹底廢止種種歧視性政策,通過以促進就業為核心大幅降稅、推倒壟斷門檻以刺激經濟,從而加速城市化進程;通過建立健全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性的勞動力退出制度,僅僅以養老保障將目前過億的60歲以上農村勞動人口置換出來,給予其自愿選擇以土地換保障、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機會,交出的土地掛牌流轉,便足以在極大程度上緩解農業人口人均用地少的矛盾,能夠增加農業及農業人口本身的生存能力,在此基礎上實行價格與國際接軌,并給予適度補貼、優待,才不致陷入財政資金有限而相關補貼卻是無底洞的窘境。 錢要花對地方,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徹底改變社會結構,是維護農業安全、保護農民利益的唯一辦法,而死抱住社會結構不合理、保障機制特別不健全不放,選擇錯誤的方向,企圖以盲目的高補貼,甚至寄望于從計劃經濟模式中尋找靈丹妙藥,沒有用的,會走向公共財政崩潰、中國農業乃至中國社會崩潰。 這樣說,對于袁先生可能是過重了,我絲毫不懷疑袁先生的良好動機,但良好動機不絕對意味著良好的結果,反對袁先生的某些觀點不意味著抹殺袁先生對社會的重要貢獻,這是必須要說清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