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背景
在城鎮化持續深化的大潮中,中國農村空村化、空心化的現象日益突出,基層組織渙散,鄉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鄉土傳統文化衰落乃至崩塌,鄉村公共精神缺失,鄉村社會問題不斷積累。在長沙縣北部鄉鎮就曾經出現過這樣的怪事:農民坐在家門口看著對面山上著山火,鎮長帶著民兵前來撲火,農民卻說:“你們怎么才來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次提出創新社會治理的新理念,開創和構建包括社會組織在內的多元共治新格局。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就在于實現社會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在城鎮化不斷深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創新村組(鄉村自然社區)等基層社會治理體制,無疑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習近平同志曾經指出:“三農問題是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天下第一難事。”而解決鄉村基層的治理則是破解這一難事的關鍵。實際上,全國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多年來對于鄉村治理的各種努力、嘗試從未停止過。
隨著改革的持續深入和經濟轉型與社會轉軌,長沙縣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感受到社會矛盾日益增多、社會建設的任務日益繁雜,加強鄉村社會治理顯得尤為迫切。
2.治理落點
我國當前的鄉村治理模式中,基本上都將“自治”權放在“行政”村,但在實踐中已經普遍被認為是當下鄉村一個體制悖論。
為了減少行政成本,在長沙縣經過一輪村級區劃調整和村級管理改革后,行政村減幅達58.1%,一般的行政村人口都由原來的一二千人增加到現在三四千人,轄區普遍在10平方公里左右。在這樣大的轄區和人口規模之下,一方面,村支兩委(黨支部和村委會)無論距離還是關系,都離鄉鎮政府更近,離普通村民更遠了。他們要應付層層下達的文件、考核、檢查等任務,謀劃鄉村發展的“大事”,對解決村組級“小事”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恰恰是大量微不足道的村社“小事”拖而不決,或者五花八門的“不公正”的積累,使群眾對他們失去信任。另一方面,行政村“兩委”班子成員往往是不同自然村組的聯系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由于行政村的合并,一些“鑰匙”下崗,導致相應的自然村組與行政村失去了溝通的渠道,基層政權與群眾之間出現了組織斷層,村社居民家庭或者個人遇到矛盾和問題時找不到有效的渠道排解和發泄,于是他們只能把事無巨細的“小事”乃至個人私事訴求解決對象轉向其實無力解決的基層政府。結果必然是個人問題轉化為社會問題,村社矛盾轉化為社會矛盾,一旦出現糾紛矛盾就有可能“小事鬧大,大事鬧炸”,甚至引發嚴重的群體事件。
2013年,長沙縣委對此前三年全縣的信訪總量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屬于因病、因災和突發事件引起家庭困難的信訪矛盾,占這三年信訪人次總量的35.4%;第二類屬于因田、山、水、土分割和鄰里糾紛引起的信訪矛盾,占這三年信訪總量的49.2%;第三類屬于涉法、涉訴以及各種歷史原因產生的獨立訴求,占這三年信訪人次總量的15.4%。而第三類信訪矛盾又可分為合理訴求的和不合理訴求的,前者可根據具體情況歸納到第一、第二類信訪矛盾中,最后真正屬于為追求不合理訴求的纏訪鬧訪,僅占這三年全縣信訪人次總量的8.1%。縣委領導曾特別就一宗典型的鬧訪案例要求所在行政村兩委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要大家來評議該上訪訴求是否有道理。會議召開前幾天,上訪人來找村支書說“別開會了”,原因是“我丟不起這個人”。
由此,縣委得出結論:只要基層組織得力,絕大部分信訪矛盾完全可以在村、組一級消化處理好。要處理好農村的信訪矛盾,單靠下派干部和轉變干部工作作風是沒辦法徹底解決的,必須創新社會治理,充分發揮組織、社會、群眾的力量,引導群眾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
可是,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 長沙縣在2013年年初啟動了以“村民議事會”為核心的村級治理建設工程,使得人口多、轄區廣的行政村村民代表大會有了常設組織,優化了行政村的治理結構。但他們深知沒有自然村的善治,鄉村治理依然沒有破題。所以不斷放開視野,摸索在自然村改善治理的有效路徑,畢竟自上而下推進的村級治理,在促進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方面,總有力不能及的短板。而缺乏自治主體的廣泛參與,再好的管理只能是善政,而非善治。
2013年3月21日,一場縣委中心組學習講座給長沙縣縣委、縣政府帶來破題的契機,應邀為這場講座演講的專家是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辦人廖曉義,演講主題是“樂和鄉村”農村社會治理建設理念。
農業專家韓哲旭到福臨鎮金坑橋村實地考察油茶林基地
信訪總量統計圖
3、破題契機
廖曉義女士是中國知名環保人士,她創辦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是中國第一位獲得有“諾貝爾環境獎”之稱的“蘇菲環境大獎”的民間環保人士。汶川地震災后重建中,她發現鄉村社會建設才是重建的核心。她將多年來積極倡導的“綠色生活”“綠色社區”與鄉村建設的理念方法相結合,提煉為“樂和家園”的試驗方案,并在四川彭州、重慶巫溪、重慶南岸開展“樂和家園”建設試驗。目前這項試驗已經推進到湖南長沙縣和山東曲阜。廖曉義所試驗的自然社區建設的理念,恰恰就是中國各地在鄉村治理中最需要的。以長沙縣為例,早在4年前,白沙鎮的兩位村支書向文革和林力爭就曾經到重慶巫溪學習考察樂和鄉村,而為了今天的中心組學習,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馬搏為邀請聯系廖曉義這個大忙人前后整整用了兩年。
“樂和就是快樂和諧的意思。在政府的主導下,從管理、民生、人居、禮儀、養生等方面,建設全新的農村!”“樂和鄉村”正是針對我國多年來鄉村公共精神渙散、鄉村社會問題累積、鄉村生態環境破壞和文化衰落提出的一個綜合性發展目標,包括創新鄉村公共服務、完善鄉村社會治理、推動鄉村文化復興、發展鄉村公共經濟、保護鄉村生態環境五大系統性指標。
講座結束后,縣委班子幾位成員留下廖曉義深入切磋。縣委書記楊懿文當即問廖曉義:“樂和的理念很好,你愿不愿意留下來和我們合作進行試點? ”曾經在重慶巫溪、南岸等地進行多年試驗的廖曉義為在這里找到新的知音而高興。當年5月雙方正式簽署樂和鄉村示范村項目建設合作協議。
由此,長沙縣創新基層治理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