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一直是特色小鎮發展的難點、重點,沒有產業就沒有特色,產業包涵內容很豐富,如何才能既發揮小城鎮的優勢?又能規避小城鎮發展產業的劣勢?接受采訪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都一致認為:“作為小城鎮的管理者和建設者,地方政府不應再停留在簡單‘招商引資’的層面。”
國家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司長張學勤表示,培育特色小鎮要強調“特”。一個小城鎮的發展要有生命力,要有獨特的產業支撐這個小城鎮的發展才有長遠的生命力。由于中國城鄉發展差異太大,他分析認為,全國的小城鎮可以分四類。第一類是服務農業的小城鎮,打造農業加工業,特別是物流業;第二類是圍繞特色的文化風貌資源的旅游產業;第三類是工業方面,一方面是有傳統工業基礎的城鎮,把產業兩端進一步延伸,做大、做強、做精,另一方面是依托純粹的大工業;第四類是特色區位優勢小鎮。
馬慶斌認為,“產”是否健康、是否特色鮮明是決定特色小鎮能否健康的關鍵,其實質是誰來選擇“產”,是“市長“還是“市場”來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要建立在上述問題的基礎上,尤其是老百姓或者說特色小鎮的居民能否住與其收入水平相當的住房,當地的商業企業能否在合理的利潤上開展商業活動,而不是目前的高房價和高租金。在這個基礎上,產業的發展才能更為健康。另外,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應該更多地采用PPP模式,讓社會資本進入,降低運營和管理成本,降低城市政府的財政壓力。在此基礎上,讓更多市場化的基金、投資公司、企業等,自主選擇產業類型。當然,要符合環境要求等門檻。
邵念強說,特色小鎮的產業定位,要立足于本地傳統產業。說實在的,一個特色鮮明、韻味十足的特色小鎮,必然具有很強的新引力,吸引各地的人群到訪、體驗。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將帶來源源不斷的消費,小鎮的觀光服務產業鏈自然形成,成為小鎮的經濟支撐。圍繞觀光產業,可以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民間工藝品、手工制品等。在我國,已經申請成功的13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乃至各省已經申請成功的上萬個省級非遺項目,大多數都可以轉化成有良好經濟前景的特色產業。在特色小鎮區域,應避免投資發展現代工業。
特色小鎮的生命力在于將地域特征的小鎮空間(建筑、街道、場所)、歷史流傳的人物故事以及原住民現在的生活場景相融合。邵念強認為,一些特色小鎮改造后,將原住民清出,拉圍欄收門票的做法“很不妥”,如山東的臺兒莊,北京的古北水城等。這樣的特色小鎮已經變成了博物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穆榮平關注小城鎮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他指出,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小城鎮的產業格局基本上比較小。建設思路還是應該從“十三五”規劃五大發展理念的角度去思考,不是說一個小城鎮一定要符合五大發展理念,而是要擇其要領,一定要適合當地的自然稟賦、人文特色。從規劃角度來看,更多地應該強調長遠系統性,要軟硬結合,以軟為主。從機制的角度講,規劃要思考的問題是在空間上看特色小鎮和周邊的關系。特色小鎮不僅僅是經濟,還應該把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通過配套中小學,把教育質量提升。要利用新技術、新手段,通過智慧城鎮系統建設來解決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等問題。
特色小鎮產業項目的選擇是頭等大事,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吳衛星表示,政府的主要任務是要提供公共產品,擴大稅收的基礎。企業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讓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關于金融支持,分為兩方面:一是金融服務的便利化,二是投融資機制的創新和改革。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根據研究報告,對中國特色小鎮主要問題做了梳理。他認為,一是認識上存在偏差,發展定位不準。企業主體作用不明顯,集聚能力不強。“特色小鎮目前的狀況是政府熱,企業冷,企業會參加你的會,真正讓他簽協議,拿錢的時候,企業非常挑剔。企業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過,也不會亂花錢。”二是缺乏長遠規劃,特色元素不突出。項目相對疏散,功能疊加不足。功能都比較簡單,完全靠企業和市場投資,沒有政府的統籌考慮。三是創新集聚轉化困難,產業層次不高。要素保障比較淡,導致創業進度差異很大,創業的水平參差不齊。對此,他提出要做好理論研究、對發展現狀和主要問題進行深刻調研、建設標準體系、要準確吃透國家的戰略意圖、讓特色小鎮走文化型城鎮化的道路。
馮奎認為,“如果對于特色小鎮的發展思路沒有改變,很容易導致過熱情況的出現。”此外,他還認為,對發展的對象并沒有明確界定,這導致發展基數、統計數據都比較混亂,也是導致一哄而上的很重要原因。而且過低的門檻導致中西部有些地方旅游型特色小鎮“新鮮勁一過就冷冷清清”,即使當初推出的典型,也是“節假日擁擠不堪,剩下的日子就沒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