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日在京閉幕,會議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農村農業工作的主線,總結“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三農”工作,分析當前農業農村形勢,部署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與消費市場需求錯配、農民實際增收緩慢、農村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等問題依然突出。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關系到全體國民的糧食安全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培育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勢在必行。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調動起最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民直接經營農業、建設農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揮棒要深入到田間地頭,讓廣大農民參與到直接關系他們立身之本的改革中來。當前我國農業主要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其中部分原因在于農民生產意識尚存慣性、滯后、市場預見性不足。要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必須在農村加大培養職業農民的力度,幫助他們樹立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土地生產、經營理念,去不需要的產能、降可削減的成本,提高市場風險意識,實現供給從量到質的飛越,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鄉村環境直接影響農業發展水平。隨著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不斷完善、建設“美麗中國”的推進,我國鄉村建設發展勢頭總體向好,但一些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環境臟、亂、差,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嚴重,發展機會少,年輕、知識型勞動力大量流失,農業發展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快“美麗鄉村”建設腳步,財政支出要適當向中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促進“心中有鄉愁”的青壯勞動力就地轉化,集體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河”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以“綠水青山”孕育“金山銀山”,帶動鄉村生態文明旅游業的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因地制宜、有效引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差別較大,在推進改革時要因地制宜,從實際情況出發,對不同農業區域探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予有效引導。如在高度市場化、土地資源相對較少的東部沿海地區,走集約化、產業化的現代綠色農業之路;在西部缺水、自然災害頻繁地區,大力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加大科技投入,使農業發展更加可控,變劣勢為后發優勢。
一言以蔽之,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7年是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農業這塊基礎性的短板,更需要集中精力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