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空氣污染成為北京市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昨日提交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審議的《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修改二稿)》中,維持了將“霾”寫入氣象災害的內容,同時還增加內容,將霾等氣象災害納入北京市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體系。
霾作為氣象災害入法得到明確
《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修改二稿)》昨日提交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進行第三次審議,“霾是否應當作為氣象災害入法”得到明確。
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條例修改中,通過跟有關部門的溝通,在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各方面已達成共識,明確了“霾”是氣象災害的一種,將其寫入法規,納入了本條例的調整范圍。
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把霾納入氣象災害防治,并通過立法規定下來很有必要,因為這是北京市面臨的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符合氣象科學規律。
因此,此次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草案修改中,仍然維持“霾”入法的規定。這從側面也表明了政府對治理霧霾的重視。
“過去氣象災害的定義里只有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霜凍、大霧等,并沒有霾。”該工作人員說,國家層面的氣象災害條例里也沒有把“霾”列入其中。但考慮到現在“霾”已經成為氣象部門報道的“主角”之一,大家要正視它,要建立共識。將霾作為氣象災害寫入法規,可以讓政府部門盡更多的責任,讓全社會更加關注霾的防治。統一行動,形成防霾治霾的有效保障系統,這也是將霾納入立法的真正意圖。
目前,全國已經有多個地方性法規將霾納入立法,天津、河北在氣象災害防御地方立法中均將其列入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納入突發事件應急體系
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小娟說,氣象災害防治條例的立法意圖就是為了強化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健全北京市防災減災體系,提升應急處置和城市治理能力。同時,法制委員會還認為,本條例不是給某一個部門立法,而是結合北京實際情況制定的綜合性防災減災地方性法規,隱患治理主體責任在政府,所以將霾列入氣象災害范疇,不改變“政府統籌部門各負其責”現有治理的工作格局。
因此,為了進一步厘清氣象災害預報部門和隱患治理部門的責任,明確“防”和“治”的關系,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與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此次草案修改二稿還增加了相應內容,例如將氣象災害納入北京市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體系;按照國家和北京市規定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隱患治理工作由市區政府組織有關部門社會單位和個人進行。
■ 焦點
發布預警存重大過失擬追責
在審議時,曾有相關人員提出,當前存在預警信息發布不及時、風險點提醒不到位的現象,要健全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制度,及時進行信息發布,讓公眾及時防范。
對此,李小娟表示,目前,市和區政府按照分級分區域管理模式,有一整套比較完善的應急應對體系和預警發布程序,依托市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已經統一納入到突發事件應對系統中。本條例重在明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與相關法律法規銜接的問題。
因此,建議在草案修改稿中增加“將災害性天氣應對納入突發事件應急指揮體系”的內容;同時,明確“市和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機構按照國家和本市規定的職責、程序向社會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
此外,草案修改二稿中還增加規定,在制作發布和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過程中存在重大過失的,造成嚴重后果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北京市行政問責辦法追究責任。此外,增加一款規定: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致使國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涉嫌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大型活動可據預警調整方案
根據《北京市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的規定,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監督管理的主責部門是公安部門,因此,此次將草案有關內容修改為,“大型群眾性活動的主辦者或者承辦者應當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納入安全風險預測或者安全風險評估,主動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并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調整活動方案,確保活動安全。”
同時明確,“公安部門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可以要求大型群眾性活動的主辦者或者承辦者調整活動方案。主辦者或者承辦者應當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調整活動方案或者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