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11月14日電 日前,中國城市停車建設發展論壇在滬舉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秉仁在會上表示,治理停車難頑疾,政府和市場需發揮合力,從規劃、建設和管理三方面入手,建設完整的城市停車設施產業鏈。同時,通過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動態整合城市停車資源。
由于發展起步較晚,我國停車位遠遠低于實際需求量,停車難的問題日益嚴重,且已有從一線向二三線城市蔓延的趨勢。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72億輛,同比增長11.75%。與之相對應的停車場建設卻明顯滯后,據估算,目前停車位缺口至少在5000萬個以上。若按照1:1.4比例計算,到2020年,我國停車位需求為34917萬個,停車泊位短缺在50%以上,規劃建設好停車場(庫)和各類停車設施,已成為城市修補和有機更新的必然要求,停車設施更新建設成為緩解城市停車矛盾的必然選擇。
鼓勵政策頻出 利好停車產業
自2015年以來,國家開始重視城市停車難問題,國家發改委等部委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舉措,推進停車產業化發展,力圖通過停車產業化發展的方式緩解城市停車難的問題。
2015年,全國共有129項停車政策和法規標準開始實施,范圍覆蓋81個省市,其中,中央法規13項,地方法規116項。政策標準涵蓋停車收費政策、停車場建設管理辦法、建筑物停車位配建標準、停車場建設鼓勵優惠政策、地下空間產權政策、停車場規劃設計標準、機械式停車設備標準等多個方面,表明各地正在采取各種政策措施緩解停車難問題。
2016年5月,發改委下發《關于印發2016年停車場建設工作要點的通知》;9月,住建部、國土資源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城市停車場規劃建設和用地政策的通知》; 11月1日,國土資源部發布《進一步完善城市停車場規劃建設及用地政策的通知》,提出要強化城市停車設施專項規劃調控,要求城市編制停車設施專項規劃。
在此背景下,國務院辦公廳批準的超過30個城市的城市整體規劃中,明確提出做好停車場規劃布局,推動城市停車場建設。在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下,資本開始加速布局停車場建設,以搶到萬億市場蛋糕。我國停車產業發展將步入發展的快車道,迎來行業發展的春天。
優化城市內部結構 從源頭解決停車難
停車難是一個綜合城市病,城市越大,經濟越發達,停車難的問題越突出。上海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孫建平認為,造成目前大城市“停車難”的原因較為復雜,既與機動車數量過快增長、停車場數量增速不夠有關,又與部分停車場等基礎設施規劃和設置沒有考慮供需情況、選址不合理造成現有停車資源利用不夠充分有關,還與停車場建設形式單一、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不夠、土地綜合開發和利用價值低有關。因此,治理停車難頑疾,政府和市場需發揮合力,從規劃、建設和管理三方面入手,建設完整的城市停車設施產業鏈。同時,通過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動態整合城市停車資源。
上海市建筑學會理事長曹嘉明從城市更新的角度闡釋了靜態停車建設,并對改善靜態交通的方法提出了建議。他表示,應利用“潮汐式”管理,住宅與公共空間(辦公區域)的互換、充分利用夜間交通不繁忙道路編停車(國際通用做法),新建住宅盡可能保證戶室1:1-1:1.5以上停車位,利用互聯網“提前查詢車位狀態,自動識別停車時間、自助繳費”的智能化停車方式,提高停車效率對開發企業征收公共停車設置建設費、建設“上天下地”多種模式的停車設施等。
多措并舉 助力解決停車難題
在本次論壇上,來自停車建設、投資、運營等企業的代表分享了最新的停車技術、解決方案及資本運作模式等。
《2016-2021年中國機械停車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表明,在城市加強停車規劃的背景下,許多城市加大了停車位建設力度。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智能停車場設備規模達50多億,并且還在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長,未來幾年內,智能停車市場規模將達到三四千億元。自2015年起,停車產業政策紅利集中爆發。在政策支持和資金輔助下,地方快速擴展停車位建設。未來幾年,停車需求依然十分充足,停車場建設的增長空間巨大,有很多資金方正在路上,停車產業正成為投資風口,但值得注意的是,停車產業雖然前景廣闊,但應警惕資本跟風,造成不必要的重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