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城市化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長胡四一日前表示,通過走訪考察了三江源地區3個生態移民安置點,發現以下問題:一是搬下來后沒事干,又回去干老本行;二是項目資金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生態移民建設資金只占1/3;三是移民擔心草場承包經營權會因戶口遷移而變化,不愿意遷戶口,影響了居住地社區建設和享受公共服務。
胡四一說,生態移民關鍵還在搬遷出來后要穩得住、有事干,不然又都回去放牧了,失去了搬遷的意義。對此,他建議:一、生態移民要注重整體規劃、精準移民。以應遷盡遷、穩妥安置為原則。移民搬出地和遷入地要銜接好相關政策和安排。結合移民自身條件、就業意向、市場需求,有針對性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率。二、建立移民社區“牧委會—社區雙重管理”機制。對生產資料分配項目,如草原補獎資金,可由戶籍所在地的鄉鎮和牧委會管理;對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納入遷入地管理,建立社區管委會,隸屬社區所在地政府管轄。條件成熟后,移民社區事務逐步納入屬地化管理。三、加大移民社區建設和后續產業扶持力度,鞏固生態移民成果。加大生態移民社區建設的投入力度,提高建設標準,吸納移民人口向城鎮集中。建立后續產業發展扶持資金,用于貸款貼息、獎勵補助等。生態管護公益崗位重點向生態移民群體傾斜。建立對口援教制度,在自愿基礎上,將初中以上學生轉入對口地區就學,放寬條件進入更高等級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