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日前,王寶強、馬蓉高調訴諸公眾的離婚案,曹云金與郭德綱的師徒恩怨等都在持續發酵。城市化委員會文化與藝術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張頤武表示,夫妻同命師徒同心原本是傳統中最值得珍惜的遺產,卻在現實中好像面對著諸多挑戰。夫妻間的情感危機最后變成財產劃分的持續爭斗,師徒間的糾結和不平起源于收入分配不公的沖突,兩者最終都演化成多少有些狗血的難解糾纏。雙方都覺得吃了虧,抱怨不公平。
張頤武認為,其實無論夫妻的爭斗還是師徒的爭斗,都涉及不同的傳統觀念在當下所受到的沖擊。而這種沖擊的來源核心卻是財產關系的糾結。
張頤武說,前者的婚姻關系決裂,實質是一套激進的感情觀受到沖擊。那套感情觀來自于西方自由戀愛的觀念,但卻沒有把西方式的私有財產觀念拿來。過去中國人都沒有什么說得出的私有財產:民國時代,激進青年放棄財產;新中國計劃經濟時代,個人存款幾百元就是大戶,結婚離婚也沒什么財產觀念。但就那點東西,分的時候也會撕破臉干起來。
張頤武表示,現在財產多起來,當然這個問題變嚴重了。在西方要結婚,兩人談感情,各自的律師談財產。婚前財產有公證,婚后財產要分割也早有合法協議,這就避免了騙財產的實在風險。丑話說在前面,看起來不一定浪漫,卻避免了狗血互撕的鬧劇。我們前面瞎浪漫,對人性過于天真,后面就會變成不堪的事情。大眾網民這次一邊倒的核心,就是不希望老實人被耍吃大虧,這種想法還是很有底線意識的。現在看,還是不能光靠把什么都寄托在浪漫的想象,還是要有法律和契約保障。
后者的師徒關系決裂,其實是傳統手藝技藝師徒關系缺少現代契約制約的結果。傳統手藝技藝的師徒其實把儒家那一套民間化,以“情”來管理:送孩子學藝,就是讓師傅給他飯碗,師傅是徒弟的衣食父母,學藝期間生活也由師傅管。學本事期間給師傅打雜干活,學成后也得一段時間回報師傅。這是“情分”,但也是“利”互換。商品社會一開始就有錢的問題在,交錢學習很難算得上傳統師徒。這種實在的關系和師徒的情分確實存在一定矛盾。往往師傅認為:什么都是師傅給的,不能講錢,這是傳統道德規矩。但徒弟覺得師傅賺那么多,自己那么賣力氣卻得不到多少,就憤憤不平。一開始的責權不明晰,最后矛盾積累爆發,雙方都覺得委屈。按傳統,師傅覺得徒弟大逆不道;按現實,徒弟覺得師傅薄情寡義。這些都是人性使然,其實一開始在“情”中把理講明,把契約訂在前面,感情反而容易持久。
張頤武強調,問題的關鍵,其實還是建立現代財產關系。所謂現代人的權利,往往靠財產來界定。如法律關系里的賠償,雖涉及精神,但通常伴有物質賠償。當下財產往往涉及數量巨大,利益繁多,更加難以厘清。自己人明算賬,大家可接受、不吃虧為好。
現代的商業社會,一面需要感情和精神,另一面也需要契約來保護權利和責任的平衡。這些其實都是我們社會當下遇到問題的一個方面。社會對此關注,一面當然有八卦成分,但另一面其實也是為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困惑焦慮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