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濟南市場反映自己被冒名注冊公司的事情引發輿論關注,在此之前,他們的身份證都曾丟失。記者調查發現,網上售賣二代身份證的市場非常活躍,有賣家一下子就能提供數百張二代身份證。有賣家表示,二代身份證的市場很大,用來冒名開公司是一大用途,進網吧、酒店開房、買火車票、辦手機卡等也有很大需求。(9月27日《齊魯晚報》)
不用自己的身份證,而用他人的身份證開公司、進網吧、開房、買火車票,這意味著這些拿著別人身份證的人如果從事的是違法犯罪的勾當,最終也很難查到他們的頭上,甚至會給身份證的主人帶來百口莫辯的麻煩。
據說,這些被買賣的身份證都是在別人遺失之后撿來的,可是,一個人花費一兩年的時間也不可能撿到幾百張身份證。那么,它們是如何從主人身上遺失之后,又匯集到一個人手上的呢?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最容易丟失身份證的地方,往往是火車站、汽車站這樣的人流密集的地方,一些車站的失物招領處還能看到大把的身份證等待招領。可是,對于那些長期無人領取的身份證,車站等機構卻從未公布過其最終流向。這些無人領取的身份證有沒有可能流向證件販子手中,不得而知。
另一個需要仔細拷問的問題是,這些身份證流向了何處,即它們被用來干了什么。據說,買這些身份證的人,大都會用它們去辦公司、開賬號、辦手機卡,現實中,一些犯罪案件也在向人們表明,其中的一些涉案公司、賬號、手機卡確實就是如此開辦的。可是,在辦公司、開賬號、辦手機卡的過程中,工商部門、銀行、電信運營商不是都應該對客戶提供的身份進行核實嗎?它們不都具有審查客戶身份真實性的義務嗎?
既然身份證買賣的市場存在,至少說明某些地方某些部門的審查還是存在很大漏洞的。使用買來的身份證辦各種東西,目的其實很明確,要么從一開始打的就是違法犯罪的主意,要么就是為了在出現問題時方便逃避責任,但無論是哪一個,都會給他人利益造成或大或小的侵害,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
這些身份證從哪兒來和到哪兒去,是這一問題中的核心。堵住了源頭和去向,掐了頭去了尾,身份證的買賣的市場便沒有了存在的空間。但對于這一核心問題,普通人卻沒有能力解決,必須由政府有關部門出面,認真對待,想出對策。加強對負有管理、審核之責的有關部門的監管,加強對有關部門失職行為的懲罰力度,方能堵住這一買賣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