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吳紹冰 通訊員付國鋒)日前,平泉縣被批準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成為全國58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之一,也是承德市唯一一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平泉縣“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雙輪”驅動發展思路,為欠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據平泉縣長董正國介紹,近年來,該縣在發展中更加注重發展的“可連續性”,更加注重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和諧,建設了省級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搭建產業與生態融合平臺,從而獲得了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該縣結合本區域發展實際,首先規劃建設了占地40平方公里的省級紅山循環經濟產業聚集區,目前已入駐企業113家,形成了食用菌、山杏、玉米、農作物秸稈、工業廢棄物等5條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今年預計實現產值60億元,利稅7億元。
在推進產業生態化的同時,平泉縣積極推動生態產業化,加快發展食用菌、設施園藝等節水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全縣食用菌總量達到2億盤(袋),基地覆蓋5萬多農戶,栽培總量躍居華北地區縣市第一位,滑子菇產量穩居全國第一位。林木資源也為活性炭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活性炭企業達42家,成為華北最大的活性炭基地。食用菌、活性炭及相關產業的壯大,帶動了全縣綠化工作的大發展,今年新增綠化面積7142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8.2%。
“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所以,在推進科學發展實驗區建設中,平泉在循環經濟建設、節能減排、新農村建設等重要領域積極實施科技項目,取得了重要進展。”董正國說。據他介紹,該縣緊緊圍繞食用菌、活性炭、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特色產業積極開展技術引進、人才培訓、成果轉化等科技服務,為促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2009年,該縣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示范生產力促進中心。目前,中心服務企業209家(次),推廣新技術44項,研發新產品7個,組織產品檢測22次,開展管理、技術等培訓27次,培訓人員2750人。全縣完成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園區2萬畝,推廣、開發夏季地栽香菇、林地大球蓋菇栽培等生產、加工新技術9項,引進、培育新品種40余個。以食用菌、設施園藝、畜牧養殖等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及改善生態環境、優化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為重點,在全縣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23項,建立百畝以上農業科技示范園區3個,建立標準化種養生產示范基地12萬畝,培育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3家,培育壯大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6個,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普及率達94%以上。
此外,平泉縣還大力實施循環經濟產業鏈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建立了山莊集團循環經濟示范園、臥龍鎮綠色礦業技術示范園和紅山工業綜合生態技術示范園等6個工業循環經濟集成技術示范園區。截至目前,該縣共實施國家、省級專項資金支持項目3個,引進推廣“活性炭纖維”等高新技術成果3項,組織申報“微波炭化活化一體爐”等專利技術1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