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囤地、捂盤、炒地、炒房、加杠桿等等,可以作為房地產資本主義的早期形態;現在則是中盤,就是大規模使用金融工具,盡可能加杠桿,充分利用地價上升來擴張資產負債表,然后拉升資產價格,或者快速周轉產生現金流,以現金流為依托進一步融資擴張。
這個夏天,南京、杭州、蘇州、合肥、武漢、鄭州、上海等城市“地王”頻出,上海最瘋狂——8月18日一天連出三個地王。一些媒體驚呼,當前核心城市的房地產和土地市場,已經成為大資本的游獵場。在當前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房地產市場地王頻現是否還會繼續?房價飆升的趨勢還會繼續保持嗎?歡迎發文到說出你的觀點!
過去的一周,作為“沃頓-鉅派高凈值客戶”研修班的特邀輔導員,我和學員們一起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上課。就在美國教授講述如何通過資產配置分散風險時,國內地王頻出,大家頓覺美國那套太保守,不適合中國國情。
土地和房子是最硬的鈔票?
8月17日,上海又誕生了三塊地王,其中融信中國在一場420輪的競價后以110.1億元摘得原閘北區、新靜安區的中興社區地塊,樓面價10.03萬元/㎡,可售部分樓面價14.31萬元/㎡,而一街之隔的萬科在售項目目前均價9萬元/㎡左右。隨著面粉一次次貴過面包,有人按地價的邏輯測算,明年上海的房價是——徐涇7萬/㎡,顧村9萬/㎡,靜安17萬/㎡……
課后的工作坊環節。有同學問:“17萬/㎡,我們這幾十個人誰會買?”無人問津。“高凈值人群都不買,誰買?”
但課后,有個同學對我說:“在這里學習,頭腦比較清醒,覺得不能追高。但一回去說不定有人會買。如果那個地方做小戶型,總價1000萬到1200萬,我可能買。因為也沒別的好買。老師不是說上海的未來和倫敦、紐約一樣是世界城市嗎?那上海還有空間,香港很多房子都20多萬/㎡呢!”
2016年就這樣成為中國房地產史上的“地王之年”。上海是領頭羊,但地王豈止在上海?8月11日,福州市中心五一新城地塊拍出,可售部分樓面價4.5萬元/㎡,而福州在售的最貴豪宅為4.2萬元/㎡;8月18日,鄭州鄭東新區龍湖兩塊土地拍賣,樓面價分別達到36309.56元/㎡和36915元/㎡。
真是桃花朵朵開、衛星天天放啊!只要拍賣就創紀錄,拍賣日就是地王日。地價漲,房價升。房子成了最硬的鈔票,新的財富指標不是你有多少鈔票,而是你有多少面積。靈機一動的網友甚至提出“新摩爾定律”——“魔都和帝都每18個月單位人民幣可以買到的面積減少一半”,有的微信群真的在討論,有人說“減少一半夸張了,減1/3是有的”,有人說“浦東很多項目是這樣,浦西還不行,看看‘中興’地王之后行不行”。
網友真是有才。在一個“大陸敗家排行榜&興家排行榜”上,興家是這樣的:1、北京買房。2、上海買房。3、深圳買房。4、廣州買房。5、南京買房。6、杭州買房。7、廈門買房。8、天津買房。9、武漢買房。10、鄭州買房。我的一個河南朋友說,“鄭州哪行?”第二天,鄭東新區就出了兩個地王。
告別民本主義、人本主義
奧運健兒在里約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其實,中國房地產也在創出一個接一個世界紀錄。
根據英國研究機構的數據(Knight Frank Global Residential Cities Index),今年一季度全球150個城市房價漲幅榜,深圳、上海、南京、北京分列第一、第二、第四、第五。
根據著名的NUMBEO數據庫的數據,按照房價與可支配收入比,今年上半年,深圳、北京、上海、廣州在全球主要城市中分列第一、第五、第六、第十。有券商的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中國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超過1991年的日本,略低于1997年的香港。
根據FT中文網的統計,上海已經成為全球豪宅之都。2016年上半年上海總成交23.9萬套住宅,是紐約、倫敦、香港、東京總成交數的兩倍以上。雖然上海的套均價格(320萬元)不到紐約(折合761萬元人民幣)、香港(折合687萬元人民幣)的一半,這是因為大部分成交還是遠郊新房和市區小面積老公房,但是在2000萬元以上的豪宅中,上海成交量為全球之冠,上半年共成交1597套(新房1118套,二手房479套)。相比起來,東京上半年同價位的新建公寓(不含別墅)成交16套,加上新建別墅和二手住宅成交應該不超過100套;紐約上半年同價位的住宅成交約1100套;香港一二手私人住宅成交880套;倫敦同價位住宅成交應該不超過1000套。
上海豪宅的單價也已達到世界水平。根據美國道格拉斯-艾利曼房地產公司的數據,去年第四季度曼哈頓公寓的平均銷售價折合人民幣114230元/㎡。目前上海黃浦區、原靜安區的成交價基本與之相當。
和我一起在沃頓學習的房地產專家、上海易居研究院院長張永岳說:“2016年是多年來房價地價沖得最猛的一年。”
“現在是沒買到地糾結3天,買到地糾結5年。”香港上市的旭輝集團董事長說。5年,是等待“時間讓空間升值”,今天的面粉能做出明天的面包,并能賣得掉。
“你問我心里有沒有底,說實話,我希望旁邊那塊地早點出讓,我不就解套了?”一位剛拿到地王的發展商說。
在一二線城市,非理性繁榮正在彌漫,理性計算已經失靈。在突如其來的上漲中,我們看到如下場景:
【政府】依然像擠牙膏一樣出讓土地。上半年一線城市住宅用地成交數量僅50宗,同時政府還告訴你建設用地規模已接近“天花板”。上海7月單月土地出讓金收入250億元,到8月中旬總收入1000億元,此時全年供地計劃才完成1/3。
【發展商】“不怕錢少,只怕膽子太小”。他們真熱愛一線和二線城市啊,他們要向所謂最安全、最具想象力的地方吹集結號。央企有充足的easy money當地王,“動物精神”異常猛烈的閩系開發商堅持“就比你多舉一次”,好幾家閩商干脆把總部遷到了魔都上海。
【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爭先恐后為發展商撐腰。錢找地,愛地王。
【購房者】富人加配資產或進行調整。中產階層勇敢提高負債率。一些新上班族集全家之力擠上最后一節車廂。
【交易者】跳價、踩空、換手、離場,都是那么糾結,不勝唏噓。
房地產是一個民生主義的基礎產業,還是一個高度金融化、資本化運作的產業,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在2016年,可以確定,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正在告別人本主義、民本主義,和普通人的保障、安居沒什么關系,而成為富人、發展商、金融機構、政府、理財產品投資者之間的接力游戲。同時,資產者和無產者的財富鴻溝再次加深。
不用指責誰。因為這是一場集體狂歡,是歷史路徑形成后的必由選擇。我只希望,它不是不歸路。
當房地產由資本來主導
當房地產告別人本主義、民本主義,它就進入了自身發展的高級階段,我稱之為房地產資本主義階段,也即資本主導的階段。這里所用“資本主義”一詞沒有意識形態含義,只是為了更強烈地說明資本無所不在且舉足輕重的作用。
何謂房地產資本主義?
從宏觀看,就是整個經濟、投資、信貸對房地產依賴到一種誰都離不了的程度。它已經成魔,自運轉,誰能替,奈我何?一切都是命運,當我們選擇了投資拉動、基建先行、土地出財政、一業帶百業、銀行需要抵押物做“錨”、天量貨幣需要“超級蓄水池”消化這樣的增長模式,就注定了,在那些一直能提供未來想象力、不斷有新題材新發展的地方,房地產的非理性繁榮必然發生。
融信集團相關人士告訴秦朔朋友圈,為何敢舉出如此價格,一是看好上海世界金融中心的未來和內環的地段價值,二是周圍地塊的拆遷成本已經是8萬元/㎡。金融中心、世界城市,那都是要真金白銀投出來的,否則哪有這樣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不是政府不努力,是政府要改天換地出政績,投資拉動促GDP,太努力。
因為政府要做太多的事,包括維持龐大的低效部門,所以貨幣供應必須年年上新臺階。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從2009年起就是全球之最,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央行早幾年已經超過美聯儲成為全球最大央行。這不是周小川的事,是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事,我們的GDP是靠更多的資金注入往上拱的!不把房地產拱上去,又能拱什么呢?拱什么都過剩!
說完宏觀說微觀。從微觀看,房地產資本主義意味著,房子不只是房子,土地不只是土地,充分運用金融工具做房地產,把房地產當成金融和資本來運作。一旦這種思維和操作模式成為房地產主流,就從產業時代進入資本時代。
我看到的房地產資本主義的圖景是——以房地產作為優質基礎資產(土地、房子、房地產公司股權),以價格上升作為確定性預期,以成本不斷下降的低息資金和理財產品作為燃料,以價格重估作為抵押型金融體系的潤滑劑,以居民負債率的上升作為對價,進入“上漲、上漲、只要上漲大家都是贏家”的向上沖刺期。
在這個拿塊地就是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時候,對土地和建筑的專業情懷退位,職業經理人無足輕重,各式各樣的金融資本玩家跳上舞臺,中小發展商空間局促,大寡頭風云際會左右逢源。
如果說囤地、捂盤、炒地、炒房、加杠桿等等,可以作為房地產資本主義的早期形態;現在則是中盤,就是大規模使用金融工具(貸款和金融機構的場外配資),盡可能加杠桿,充分利用地價上升來擴張資產負債表;負債越多越好,用“負債”競逐“資產”(包括房地產公司股權),然后拉升資產價格,或者快速周轉產生現金流,以現金流為依托進一步融資擴張。
以擅長“借錢拍地”的融信中國為例,所使用的金融工具包括:在海外上市,發行公開公司債和私人公司債,發行購房應收賬款的ABS(資產支持證券),入股農村商業銀行,與股份制銀行戰略合作,成立合資保險公司。融信金融運作的核心如下:競拍一二線土地,由于土地估值高,相應增加了公司凈資產,降低了已有負債率,從而提高了債信評級,繼而可以發更多債和利息更低的債。
地王在手,而且是上海地王在手,還怕誰不搶著來合作呢?銀行不往高處走,難道會往PPI月月下跌的實體經濟走?只要銀行想把錢借給你,就有各種證券化通道通向你——項目融資證券化,抵押貸款證券化,尾款回收證券化,墊付首付甚至與P2P公司合作“零首付”,然后你再去拍地……
資本邏輯的蔓延
“不用有錢,只要有膽。你把地拍下來,銀行排隊等你,你自己不用出錢。你也不用太懂房地產,專業能力強的開發公司太多了,他們沒有項目不行,絕對愿意跟你合作。”幾個月前,我對地王邏輯百思不解,一位“內部人”這樣為我指點迷津。
我被點醒了。原來是這樣,做房地產其實是做金融。房地產好像一個資金流進流出的管道,現在最重要的功夫不是像制造業的產品經理那樣做產品,而是看誰能整合更多金融資源,高杠桿撬動大規模的資金,然后通過房地產項目實現規模化的盈利回報。
房地產還是產業,但是它的第一屬性已經變成金融。如果說美國的次貸危機源于個人可以不斷向上重估房地產價值,以此增加融資額,現在,在水漫金山、資金橫流、沒有很多好資產可投的背景下,中國發展商手里的土地就成了香餑餑。一個新地王誕生,客觀上就能讓更多土地被“價值重估”,“地主”也就能拿到更多融資額度。怪不得每一塊地都有那么多發展商去拍,自己拍不到,能把地價推高一些也能獲利啊!
當勇敢的發展商看穿了房地產金融化、資本化的邏輯,只要做一件事就好了,大膽舉牌,哪個城市越多想象力就去哪里。地價節節升,房價步步高,銀行,還有央企心甘情愿和開發商建立統一戰線,為他們提供各種支持。
這里要特別說一句央企。由于央企的資金成本最低,閑置資金最多,某種意義上是“類銀行機構”。所以央企在追逐地王方面特別兇猛,戰績也最輝煌。
而看到房地產本質上是一出“資金低進高出”的游戲,也就有越來越多的發展商建立自己的金融平臺,全力爭取金融牌照。
不僅發展商玩金融,普通公司也拿房子玩融資。網友有個段子,“假如我有一套房值1000萬,公司資金流緊張。于是我找中介勾結,拉漲到1500萬‘賣’給親戚或鐵桿朋友。首付三成,還可以貸款1050萬。原先按抵押貸款就只能貸五成500萬。”能否操作且不論,但“拉更高的價格—估更高的價值—貸更多的款”,這個邏輯看起來頗得人心。
歷史上房地產在中國太興盛了,有階段性橫盤,有三四線庫存壓力,但從沒有過系統性風險和災難性打擊。所以,沒有人真怕,對眼前利益的貪欲會戰勝一絲絲的恐懼。一家銀行的分行行長對我說,“我怎么不知道不可能一直漲下去,但我們是要每年考核的,你不貸款,別的銀行貸款,信托和保險資管計劃去支持,那你怎么辦?”
房地產資本主義是房地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更高效的武器,它能加速資本和流動性的供給,也能為行業整合、跨界合作提供技術和制度安排(如并購),還能為購房者、投資人帶來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因此促進了行業的興盛。只是,誰都不知道,興盛之后的危機何時爆發,以何種方式爆發。
盛世危言
越早預測房價下跌的學者現在越遭人罵,因為阻了人家的財道。
我只想做三個提醒,但什么時候發生,我不知道。
第一,居民加杠桿的空間還有多大?
據央行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個人購房貸款余額16.55萬億元,同比增長30.9%,個人購房貸款新增2.36萬億元,同比增長1.25萬億元,居民的杠桿率迅速提高。按照經濟學家巴曙松給出的數據,中國居民杠桿率從2005年的17.1%猛增到2015年的39.9%,2016年估計會達到43%-44%。與發達國家比還不算高(英國、美國在80%以上,日本超過60%),但和墨西哥等人均GDP較為相近的國家比已經比較高了。如果看房貸收入比,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房貸收入比會達到美國次貸危機時的水平。如果看交易杠桿率(新發放房貸規模/房屋銷售規模),2015年中國為43.12%,而美國是在接近50%的時候發生了次貸危機。
第二,社會成本的壓力會不會顯性化?
當前一二線市場的房地產興盛,看起來沒有輸家,政府、開發商、融資者、購房者包括已有住房者,誰的利益都被推高了。但是,興盛背后的社會成本可能越來越高。有產者隨著房價上漲,財富獲得感會增強,如果抵押,也可以得到更多貸款,其每年長出來的“資產收益”遠超上班族一年勞動所得。他們通過金融地位帶來的優勢在不斷增強。無房者到哪里貸款呢?即使能貸到款,利率會多高呢?他們的資產劣勢必然帶來多方面的劣勢。包括孩子受教育,有房和無房戶的差異也很大。類似這些無法定量的壓力,要不要真正去關切?
第三,如果房價從高點回落,有沒有風險預案?
有很多方法可以控制房地產的非理性繁榮。最近看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搜狐財經專訪時,建議促進城鄉之間要素的流動。他說中國有一個趨勢,一方面農民要進城,同時一部分城里人也想下鄉,到小城鎮去。北京郊區有一個農民的房子,你能去買嗎?買了以后法律是不認可的。怎么真正保護農民利益?有些人說農民的集體用地、宅基地不能動,萬一把賣了的錢花了社會不就不穩定了嗎?這種人不僅農村有,城市也有,比重到底有多大?可能只有1%。農民這些土地資源,無論是集體建設用地還是宅基地,只有通過交易、流轉以后,它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如果不允許它流轉交易,你要保護農民利益,農民利益是多少你都搞不清楚,談何保護?
我完全贊同劉世錦的主張。如果農村的土地制度改革有實質性的突破,可以和城市對接了,很多城市的很多區域的地價,都會有一種“拉平效應”吧,就像低成本的中國勞動力進入制造業,歐美制造業馬上就轉移了。
這一輪中國房地產的興盛是在人口結構、經濟基本面等都不支持的情況下,突然爆發的“非典型興盛”,是房地產資本主義在“施魅”,但能走多遠呢?磚頭比人民幣硬這么多,這是多么可悲的興盛!
日本地產泡沫破滅后,失落了20年,居民財富縮水,企業資產縮水、資產負債表惡化,銀行壞賬大增、政府債務高筑。中國雖然有中高速增長的支撐和一定的城鎮化空間,但要不要早做準備呢?大跌帶來的負反饋中國是受不了的,那么高位停住、高位橫盤是不是相對理想一點的方式?!有發展商說:“過去搞開發,當然希望漲,但測算依據是不下跌。一下跌客戶都會挑你的各種毛病。現在,大家的預期已經變成不會跌,跌不了。有的開發商財務成本高,心理預期已經是不能跌,肯定漲。這種單邊邏輯其實很危險!”
Jack Hershey是沃頓商學院的教授,在學習結束的晚宴上,我問他房地產泡沫的問題。他說:“我們有一位28歲的博士,畢業后到斯坦福大學教書,買不起房,租也有壓力,學校權衡了一下,讓他到30英里外的地方住,然后司機接送。”他說剛去過舊金山,出租司機告訴他,30年前花6萬美元買的房子,現在是100萬,所以他準備不做了,把房子賣掉,用賣房的錢回老家能過得很好。
“泡沫最后,一定是一個悲劇(absolute tragedy)。”教授說。
舊金山是我心目中的圣地。但聽Jack Hershey的語氣,他一點也不羨慕。
(本文作者介紹:商業文明聯盟創始人、秦朔朋友圈發起人、原《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