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與大地相關的生活如何成為不可能?‘鄉愁’如何成為這一時代最匱乏的精神、品質和情感?”城市化委員會委員、作家梁鴻在新著《作為方法的“鄉愁”:〈受活〉與中國想象》中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繼《外省筆記:20世紀河南文學》和《“靈光”的消逝:當代文學敘事美學的嬗變》之后,梁鴻出版的第三部文學研究專著。該書以閻連科2003年出版的小說《受活》為審視對象,通過對語言起源和詞語意義的追根溯源,洞悉文學的敘事秘密,并從文化史、思想史乃至社會史三個向度做細密的考察。
“如果我沒有在博士期間研究河南文學,就沒有《作為方法的‘鄉愁’》?!绷壶櫛硎?。對文學的地域性研究,為梁鴻開辟了一條與土地,與自己的過去相連接的通道,同時也打開了一個獨異的話語空間。她的文學批評、非虛構及虛構文學的寫作,皆是這片空間里長出的秀勁果實,既灌溉“鄉愁”,又充盈著人文學者的銳利反思。
如果《受活》是一場描寫底層生活的語言狂歡,《作為方法的“鄉愁”》則是一個放松的、詩性的、構思精巧的批評文本。全書仿照小說的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局)劃分章節。梁鴻笑著說:“寫這本書我有一個特別大的野心?!彼虢嬕环N小說之外的敘事,一種關于文學批評的敘事?!八羌兇獾奈膶W批評,但同時又是文學的文本?!绷壶櫾趯W者和作家兩個身份里騰挪置換,她用書寫證明,批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作,對一部文學作品最好的闡釋是另一部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