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機構8日發布的中國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研究報告顯示,北京、廣州、上海居市級政府財政透明度前三位。
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經濟、金融與治理研究中心發布的該報告,通過對全國295個地級及以上市政府及358個縣級市財政透明度情況進行了研究,排名前6名為北京、廣州、上海、珠海、武漢、杭州;按百分制核算,得分80以上的城市有4家,得分70及以上的城市有20家,得分60以上的城市有63家,相較于去年有較大的進步。
課題組負責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俞喬表示,不管是從總得分還是細項得分來看,相比于去年,地級及以上市政府在財政透明度建設上有了比較明顯的改進。比如,今年公共財政的明細科目公開情況要明顯好于去年,越來越多的市政府除了公布自己的財政報告,還在網上公布了詳細的收支明細表格,也有一些在政府財政報告中細化了報告項目。
衡量政府財政透明度的核心指標是市級政府對預算與預算執行情況,即“四本賬”(公共財政、政府性基金、國有資本經營以及社保基金)的公開情況。報告顯示,排名前三十的市政府在機構公開方面得分普遍都很高,平均得分接近該項總分的94%,幾乎都給出了較為完善的2015年預算執行以及2016年預算報告,財政收支預決算公開到了較細的項目,“四本賬”公開情況的平均得分達到了該項總分的80%以上。
地方政府的債務情況一直是財政透明度公開中最難啃的骨頭,通過對市級政府債務公開數據的統計,報告發現,僅有37.2%的地級及以上市政府、22.9%的縣級市政府公布了債務情況,而且公開的口徑和統計方法不一。
對此,俞喬表示,目前從法律上還沒有給地方政府舉債合理、適當的解釋。地方政府債務的統計口徑非常復雜,現實情況是各地都有自己的融資平臺,債務規模并不清晰。每年財政部、審計署在各地都要調查政府的債務情況,但最后統計出的數字往往沒有統一的指標口徑。
俞喬表示,控制地方政府的借債規模、完善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監管、增強地方政府債務的公開度和透明度,是改善政府治理、防范系統性風險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力發展中國金融市場的制度性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