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市市政市容委更名為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首都城市運行管理進入一個全新階段。新組建的城市管理委員會同時被明確為本市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門,市城管委主任孫新軍昨天接受采訪時說:“這種明示就是要改變‘九龍治水’造成的部門顧慮和部門扯皮,通過城市治理體系的改革來推動城市治理能力的提高。”
不再“各管一攤”
煤電油氣熱統一管理
冬季供熱一直是城市運行的重頭戲,隨著全市供熱面積突破7.8億平方米,能源運行管理保障和安全事關首都的千家萬戶。新的市城管委改變了過去的“各管一攤”模式,首次將煤、電、油、氣、熱的日常運行管理納入管轄。
記者了解到,市城管委將以原市市政市容委的全部職責為基礎,包括市發改委、市商務委、市園林綠化局、市水務局等多部門的部分職能,都將劃歸市城管委。其中,市發改委的煤炭管理處、電力管理處和經濟運行綜合處將劃歸市城管委,能源日常運行管理將更加集中。
“夏天電著急,冬天氣著急。”市城管委主任孫新軍舉了個例子,今年初冬天全市用氣日高峰達到1.06億立方米,而夏季平均一天才500萬立方米左右,相差近20倍。用電量則剛好相反,夏天用電峰值和冬季用電峰值也相差極大。“過去我們只管氣和熱,煤、電、油并不管,但在日常工作各種能源卻是強關聯。這次新組建后,各種能源日常運行監測、調度、協調和供應保障將統籌管理。從效率來說,會有所提高。”2010年開始,本市啟動熱電氣聯調聯供監控平臺,實現三方實時信息溝通和計劃無縫對接,平衡嚴寒期熱、電、氣各尖峰期能源保障。“今后還要這個平臺從戰時狀態變成常態化運轉,讓相關部門、企業都能夠納入進來,共同參與城市運行保障。”
告別“低散亂”
實現垃圾全流程管理
數據顯示,目前,全市生活垃圾日產量超過2萬噸,一年超過700萬噸。除了生活垃圾之外,可回收利用資源年產量也達到500萬噸,日均量超過1.37萬噸,給本市垃圾處理帶來了巨大壓力。
“由于隸屬不同的管理系統,分類、清運、回收、處理等環節都存在一些弊端。”市城管委固體廢棄物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例如垃圾分類,負責垃圾處理的市政系統在很多小區設置分類桶,而負責回收資源的相關部門也設置回收箱,資源重復浪費的同時,也給居民造成了垃圾分類的困惑。廢品回收行業“低、散、亂”現象普遍,影響市容環境。此外,由于近年來本市致力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作為低端業態的廢品回收集散地被拆除,廢品回收銷路不暢,許多混入生活垃圾,給垃圾處理企業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據介紹,新的市城管委將統籌生活垃圾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實現垃圾的全流程管理,今后包括廚余垃圾、廢紙、金屬、玻璃、塑料等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利用資源都將統一管理。該負責人表示,一方面將提速垃圾分類智能化進社區的步伐,另一方面正在研究相關經濟刺激政策,鼓勵回收企業加大回收力度,實現資源最大化循環利用。
打破“政出多門”
充電樁規劃建設將提速
此次調整的一大亮點是,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站)的建設和運營管理也被劃入到市城管委職能中,有望加速充電樁的建設和推廣。目前,充電樁的管理、建設牽扯多個部門,存在著“政出多門”現象。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實現統一管理后,將從標準化、可持續化等方面對充電樁的設計、安裝進行規范。據透露,市城管委正在進行復合路燈桿設計,將集成充電樁、WIFI等功能,實現一桿多用。將來還將對全市17萬根路燈桿進行摸底,探索可充電復合路燈桿的推廣。
■其他看點
“馬路拉鏈”現象有望緩解
新建道路隔三差五就拉拉鏈,昨天修完燃氣管線,今天修通信線路,不光影響城市環境,也給市民居住生活造成極大影響。此次除了市市政市容委進行了重組,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委員會也更名為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管理委員會,將有效遏制“馬路拉鏈”現象。
新的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管理委員會將搭建集重大決策、統籌協調、監督考核于一體的強有力的工作平臺,并把供熱、燃氣、自來水、市政、環衛、綠化等行業的市屬國有企業納入成員單位,對城市環境建設和管理工作群策群力,共同決策。
同時,市城管委還將增加一項新的管理職能,就是地下綜合管廊的管理。目前地下管廊只有中關村、通州等部分地區正在進行試點。今后,例如新機場等新建區,地下管廊將成為硬性規定。
徹底根除城市衛生死角
之前,城市衛生管理其實存在內部“紅線”,例如道路兩側的景觀綠化帶、河湖水系邊界的衛生均是由主管部門負責,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一些管理死角。
“隔著馬路牙子,道路保潔掃進去,綠化帶保潔又掃出來,垃圾就是挪個地兒。”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說,此次調整中,將原來屬于市水務局的河湖周邊的環境衛生、市園林綠化局的城市綠化帶環境衛生管理全部劃歸市城管委,實現了全市衛生統籌統管。“人員不會隨之劃轉,管理職能劃給我們。”據透露,在下半年的衛生考核中將把綠化帶、河湖水系衛生考核納入各區評比之中,并在市政府辦公會上進行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