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公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而在今年早些時候,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也專章提出“加快特色鎮發展”。
對此廣東迅速響應,記者從省發改委最新獲悉,經我省初步研究,目標到2017年建成30—50個獨具嶺南魅力、環境優美、形態多樣的省級特色小鎮,到2020年建成100個左右省級特色小鎮,產業發展、創新發展、吸納就業和輻射帶動能力顯著提高,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重點在“特” 9類小鎮每個突出發展1個產業
“特色小鎮是指在城鎮(城市)的特定區域,以特色產業集聚發展為特征,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生活等功能的重要發展平臺,是‘宜創、宜業、宜居、宜游’的新型發展空間”。
據省發改委副主任余云州介紹,我省將以特色主導產業和經典產業為重點,打造“9+n”特色小鎮新形態。“包括智能制造小鎮、綠能科技小鎮、海洋特色產業小鎮、互聯網+小鎮、時尚小鎮、工藝小鎮、文化創意小鎮、生命健康小鎮、旅游休閑小鎮”。
7月20日召開的全省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現場會強調,特色小鎮要突出一個“特”字,首先在于產業有特色,這是特色小鎮發展的根基。專家表示,每個特色小鎮原則上突出發展一個產業,既不是家家都能做的大路貨,也不是“一個都不能少”的百雜貨,而是特別適應當地“水土”、體現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的主導產業,或是剛剛嶄露頭角、有獨特題材的新興產業,或是頗有歷史積淀、至今仍有市場的經典產業。
“可以宜農則農,宜工則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鼓勵多樣化探索、差異化發展,要有別于傳統產業園區那樣產業龐雜、工廠密集,不要‘千鎮一面’或者盲目‘洋為中用’。”有專家表示。
除了產業特色,特色小鎮的形態也要“特”。據了解,特色小鎮既不同于行政建制鎮,也與各類產業園區有明顯區別,是一種生產、生活、生態、文化有機結合的創業創新社區。另外,功能也要有“特長”。特色小鎮是以小空間實施大戰略,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生活等功能的重要發展平臺。
新增長點 借特色小鎮孕育新的優質產能
同時,特色小鎮還是促進創新創業,推進我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助力廣東結合自身特點加快實現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在國內同樣推廣建設特色小鎮的浙江,特色小鎮促進有效投資、激活消費熱情的效果已然顯現。
專家建議,我省要借助特色小鎮調整優化現有基礎產能,引導新的需求新的優質產能。比如,可依托制造基礎,大力發展機器人、3D打印、可穿戴設備等智能裝備產業,打造“智能制造小鎮”等。
以東莞市松山湖為例,據介紹,當地正努力建設“互聯網+”小鎮,結合自身產業特點,積極完善小鎮創新創業生態,互聯網特色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目標2018年,小鎮建成220萬平方米創業載體投入使用,力爭培育3—5家互聯網產業龍頭企業、500家互聯網創新型應用中小企業。
“一鎮一貌” 促進“產、城、人、文”有機結合
據介紹,接下來我省將努力發揮特色小鎮在集聚產業、連接城鄉、承載人口、輻射帶動等方面的獨特優勢,促進“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
我省將要新創建的小鎮,規劃建設面積一般控制在3—5平方公里;而屬于改造提升的,其規劃面積一般控制在10平方公里內,不盲目攤大餅,保持適度規模。另外,重視規劃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基礎性環節,按照多規融合、產城融合的要求,要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生活等功能,打造“宜創、宜業、宜居、宜游”的新型發展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加強軟硬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打造新型宜居空間也是特色小鎮需要重視的工作之一。
不僅如此,特色小鎮還將創造優良人居環境,留住嶺南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