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下起大雨。在距離縣城60多公里外的石頭鎮石頭新城社區,50多歲的張軍營終于可以坐下歇歇了。進入6月,蘋果開始套袋,身為“好幫手”勞務公司經理,張軍營的手機成了“熱線”。
張軍營搬遷前居住的石頭鎮盤曲河村是洛川縣南部溝道里的貧困村。在實施精準脫貧的過程中,洛川縣以城鄉統籌為目標,以產業統籌為抓手,把盤曲河村以及周邊2個村確定為整體移民搬遷村。針對搬遷群眾生產無基礎、生活無依靠、致富無產業的現實困難,洛川縣在石頭鎮組建了為蘋果主導產業服務的“好幫手”勞務公司。“天天都有人打電話找工人或找活計,少的時候每天能介紹10多單,多的時候有50多單。”張軍營說,自去年4月公司成立以來,周邊的果業大戶和務工者,逐漸喜歡上這種免費中介模式。
洛川縣的蘋果種植總面積超過50萬畝,勞務公司因地制宜,將搬遷群眾組織起來,從事與蘋果產業有關的生產型服務業,到石頭鎮周邊及臨近鄉鎮的果園打工,每天收入150多元。如今,像好幫手這樣的勞務輸出公司在全市已超過160多家,年組織勞務輸出5.6萬人次以上。
延安市以四級城鎮化建設為載體,統籌實施移民搬遷、公共服務一體化等工作。在已經入住823戶搬遷群眾的石頭河小區,石頭鎮中心幼兒園剛過完6歲生日的王雨涵和小伙伴們,在教室中跟著老師學習安全知識小快板和民族舞。
“幼兒園投資800萬元、建筑面積近4000平方米,每個教室面積均超過110平方米,教室內鋼琴、電子白板等現代教育設施一應俱全。”石頭鎮中心幼兒園園長雷巧紅說。
“十二五”期間,延安市教育累計投入285.4億元,年均財政性教育經費超過50億元,均超過當年GDP的4%的比例。校舍建設和設備購置共投入30.6億元,全市新建和改擴建幼兒園158所,中小學166所。城鄉教育整體面貌顯著變化,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全面改善。
按照“居住集中化、環境生態化、設施城鎮化、管理社區化”的要求,延安結合新型農村社區資源條件、地理位置、產業基礎等,把新型農村社區分為城鎮依托型、企業帶動型、產業支撐型、移民安置型和中心村輻射型五種模式。各社區結合村級組織場所、文化室、衛生室、警務室等建設項目,采取新建、改建、置換等方式,配套完善了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便民超市、農業綜合服務站、幼兒園、老年活動室等公共服務設施。
6月21日早上8點多,59歲的韓海平來到姚店鎮中心衛生院就診。患有冠心病的韓海平是衛生院的“老病號”。B超、心電圖室醫生李文娟馬上為其進行心電圖檢查。上級托管醫院配套的筆記本電腦屏幕上很快顯示出了患者ST-T異常。為盡快確診病情,李文娟將心電圖檢查結果同步傳輸到上級托管醫院延大附院東關分院心內科,進行遠程會診。不到5分鐘,東關分院心內科主任立青就打來電話詢問病人的既往病史。
“雖然姚店離城里也不遠,但鎮上看病更方便、更便宜。看的是一樣的醫生,一天藥錢才一二百元,農合還可以報銷90%。”韓海平感慨地說。
近年來,延安通過組建醫療集團,陸續啟動了延安大學附屬醫院、西安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等三甲醫院對縣鄉醫院的托管,讓老區群眾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2011年,延安在陜西省率先推動建立了一體化的基本社會保險制度,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消除了制度壁壘。隨著全市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保險也在逐年調整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由最初的70元提高到目前的125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了11連調;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每人年均增長50元,目前已達400元;失業、工傷保險待遇標準也在逐年調整提高,社會保險基金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記者見到寶塔區甘谷驛鎮組織委員馮宇的時候,她正在核驗剛做好的帶有“甘谷驛古鎮”商標的定制包裝。一個月后,甘谷驛紅薯、甜瓜等土產品就要上線預售了。
延安市甘谷驛鎮特產紅薯味美甘甜,過去由于沒有好的銷路,農民只能將紅薯擺在鄉鎮的路邊賣,或拉到城里批發。“從8月份上市賣到來年3月份,農民要花費大半年時間賣紅薯,很辛苦。”馮宇介紹說。
為讓紅薯香甜“透”出去,改變被動封閉的銷售局面,甘谷驛鎮政府組建成立了甘紅大學生村官團隊。去年3月,甘紅團隊在微信上試水宣傳甘谷驛的特色甜瓜,并利用下班時間和節假日送貨進城,幫助瓜農賣了3萬元的甜瓜,既打響了甘谷驛的知名度,又得到了農民的認可。
“后來也有一些外地客戶想購買,但是我們解決不了長途運輸保鮮的問題,還是局限在周邊地區銷售。”馮宇說,延安市商務局提出電子商務進農村的設想后,他感覺這是一個好的平臺和機遇。紅薯上市后,甘紅團隊開始通過網絡銷售紅薯,還與大美延安等電商合作,幫助農民賣紅薯。
去年9月,延安市寶塔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甘谷驛鎮服務站揭牌儀式舉行。甘谷驛紅薯在大美延安上線銷售后,10分鐘就銷售800多箱,訂單大多來自北上廣一線城市。這些客戶只需等待兩天,就能吃到可口的甘谷驛紅薯。
今年,馮宇早早行動,提前協調大型物流企業,組織甘谷驛瓜薯協會作為申請人注冊了“甘谷驛古鎮”商標,范圍涉及旅游、酒店、餐飲等,并定制了一批禮品箱和郵寄箱,用于今年甜瓜、紅薯、蘋果和雜糧的銷售。
甘谷驛鎮網絡銷售土特產品的嘗試是延安市結合社區建設實際、創新產業發展思路的一個縮影。為確保進入城鎮的群眾“進得來、穩得住、能致富”,延安在狠抓蘋果、核桃等主導產業的同時,著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大棚蔬果及菌類栽植、豬羊牛雞魚蟹等各類特色養殖,并通過招商引資、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組建合作社等措施,積極開拓生產銷售途徑,逐步拓寬社區群眾增收渠道。
“十二五”期間,延安累計實施產業類項目618個,完成投資11.5億元,重點鎮和新型農村社區普遍形成了大棚栽培、蘋果種植、規模養殖、農產品加工營銷、農家樂、商貿流通、勞務輸出、生產生活服務等產業;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園177個,產業園區完成投資5.98億元。
“我們將把更多財力用于脫貧攻堅、異地搬遷和民生保障等領域,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進城農民的市民化,加快革命老區開發建設,讓老區人民更多分享城鄉統籌發展成果。”延安市城鄉統籌辦主任楊志旗表示,“十二五”期間,延安市將城鎮化建設、扶貧開發、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等工作結合起來,全市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48.34%提高到2015年的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