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雞腿媽媽”的“成功”無法復制
時間:2016-06-15 16:41:14
來源:紅網 作者:喬志峰
“偷雞腿媽媽”同病區家庭哭求關注:也幫幫我們。今年六一兒童節,一則“母親偷雞腿給生病的女兒”的新聞,讓36歲的劉燕成為焦點人物。報道刊發兩小時內,來自各地的愛心捐款超過30萬元。與“偷雞腿媽媽”在同一病區的王玉琴也有兩個嚴重腎病的女兒,為治病已扛多年,看到記者采訪“偷雞腿媽媽”,她只能哭。“比她孩子嚴重很多,看你們給她錢,你說我們難不難過?就因為我們沒偷東西?”“求求你們報道我們的事。”王玉琴渴望地看著記者。(6月14日《杭州日報》)
面對病人家屬渴望的眼神,我相信記者也非常想幫幫他們。可是,媒體的報道一定有作用嗎?偷雞腿的媽媽受到了媒體和輿論的強烈關注,出名了,各種捐款和幫助蜂擁而至,或許算是一種無心插柳式的另類“成功”。可是,這只是個偶然事件,其中有太多的偶然和巧合的因素,很難復制。即使退一步說,同一病區的家庭哭求關注,真的引來了媒體的報道和社會的救助,可跟他們情況相似的家庭還有很多很多,其他那些亟需幫助的人,又該怎么辦呢?總不能都靠媒體來報道吧?
實際上,除了偷雞腿媽媽這種偶然事件,近年來有些病人或家屬為了尋求幫助,可謂是絞盡了腦汁,甚至不惜策劃“行為藝術”。想必很多人都還記得之前媒體報道過的一件事情:云南一位小伙兒患上白血病,家里積蓄已被花光,他在自家菜地里搭建了木烤桿,把火燒起來之后,躺在木烤桿上烤,據說是為了烤死癌細胞。而細心人則從媒體報道的一些細節和網傳的圖片中發現,此事的策劃和炒作痕跡比較明顯。
標新立異弄出點大動靜、吸引媒體和公眾的注意,以此引來幫助,已經成為某些弱勢群體的無奈選擇。有人甚至說,貧困者想要得到救助,必須有故事、有“亮點”,窮得“與眾不同”、慘得無與倫比。否則,可能你的求助就如同投石入海,連個響兒都聽不到。而實際上,為老百姓解決問題乃是政府部門和社會福利組織的基本職責,他們原本應該主動做到的事情,為何卻還要當事人想盡辦法才能吸引他們的目光呢?
不管是偷雞腿的媽媽,還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的小伙兒,抑或是現在哭求關注的病人家屬,都暴露出現行的醫療體制和社會福利制度存在的不足。從制度上“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讓每一個公民都能享受到充分的醫療和福利保障,而不必通過偶然事件出名,更不必絞盡腦汁通過策劃和炒作自救,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