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30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舉辦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4次報告》發布會上獲悉,針對城市化的諸多問題和中國城市化的頂層設計,住建部目前正在牽頭進行城市體系的規劃研究。
中國城市化擁有的巨大潛力難以發揮,如何激發城市化的潛力?城市規模越大雖然越能享受更多的外部性,卻又伴隨城市病愈演愈烈,該如何避免?政府提出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但是戶籍制度放開后仍沒人愿意去三四線城市,政策該做何調整?
社科院專家團隊撰寫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4次報告》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需要做出新的規劃,而其目標應為促進經濟增長、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有利于環境的可持續。
為此,報告提出了中國未來城市化進程的四個轉變和五大戰略舉措。報告主編倪鵬飛在發布會上介紹說,這四個改變是:一是從過去孤立的城市體系向城市群的體系轉變。目前這個轉變已經開始了。二是從城市規模看,應由“塔尖型”結構向“啞鈴型”轉變。“啞鈴型”意味著“兩頭大,中間小”的結構,即大城市和小城鎮的人口各占總人口的1/3,中等城鎮和小城市的人口合在一起占1/3。三是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城市大型化的發展就必須有多個城市中心。四是城市、城市群之間的關系從等級化向網絡化轉變。
這五方面舉措是:重點發展城市集群化戰略,放開對大城市的限制,實行小城市差別化發展的戰略,構建多尺度的多城市中心,促進網絡化發展。
倪鵬飛解釋說,重點發展城市集群化的戰略應分為城市群內和城市群外兩個方面。在城市群內,一方面要加快大中小城市的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另一面要建立城市群的治理體系,讓大家能平等地、通過討價還價的辦法解決問題。而在城市群之間,也需要將它們之間的分工合作與定位做一個梳理。比如,或為金融中心或為制造中心,形成互補關系。要放開對大城市的人口限制,但是,如果城市中心區的規模超過300-500萬人口的最優規模,應再建設新的城市中心。“比如北京已經開始建新的中心,這樣能釋放和共享規模經濟的紅利。”另外,還要有選擇、有重點地,而不是籠統地發展小城鎮。
“如果實現這樣的戰略,尤其是放開大城市,在城市群里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話,不僅可以擴大城市內部的投資,擴大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還由于城市互相分享外部性的原因,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產生巨大的增長紅利和發展紅利。”倪鵬飛說,這對于縮小地區差距和維持環境的可持續,都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