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給力,在地方方言中就是帶勁兒、牛、酷,一般理解為刺激、震撼、很棒、很精彩等意思,現多用來形容事物“夠勁”、“使人振奮”、“感到力量”等,可以作為名詞、動詞或形容詞使用。由于“給力”言簡意賅,現在已經成為蜚聲海外被人們廣泛使用于各種場合的詞匯。
【來源】
在2010年世界杯期間,“給力”開始成為網絡熱門詞匯。有媒體考證,“給力”一詞最早出現于2010年5月由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學生上傳網絡的中文配音的日本動畫片《搞笑漫畫日和》。在其中一集《西游記:旅程的終點》中,唐僧師徒歷經磨難到達天竺,發現所謂終點只是一面寫有“天竺”二字的小旗子,孫悟空便對唐僧抱怨說:“這就是天竺嗎?不給力啊老濕。”由于動畫本身對《西游記》進行了大膽解構,同時配音組的本土化翻譯極具創造性,因此該動畫受到網民熱烈追捧。
cucn201配音組的無心插柳,卻得到了網民的熱捧。“不給力”和“老濕”等新詞也由此流行開來,不僅成為眾多網民的口頭禪,而且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頻率也在急劇上升。
如果僅限于此,那只是網民的“自娛自樂”。2010年11月10日,“給力”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標題中(《江蘇給力“文化強省”》)。一向以嚴肅嚴謹著稱的《人民日報》采用如此“潮”的 標題,立刻引發如潮熱議。有網友將這一標題截圖發布在微博上后,網友紛紛大呼“標題給力”。“《人民日報》太給力”也旋即被多重解讀,比如大眾有創新能力、官方順應網絡潮流等。“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也榮獲“2010十大文化事件”。
據專家考證,“給力”并非外來詞,海南話、閩南漳州話、莆田話、四川話等許多方言中都在使用。據《臨高縣志》(1972年),“給力”在海南臨高話中已使用七百余年!但在今天人們使用時所表達的詞意上,閩南漳州話最接近。
【給力之穿越】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高海波博士透露:經他考證,最熱的網絡詞匯“給力”其實是一個古詞,是中國古代官府給官員支付薪酬的一種方式,即以力役的形式向官員支付薪俸。具體而言,就是朝廷根據官員的等級,撥給數量不等的勞役,為官員免費耕種田地或提供家政服務。在劉國新編撰的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政治制度辭典》(1990年版)中,就有“職官給力制度”詞條。
高海波介紹說,秦漢以來,歷代朝廷都制定法律規定,百姓除納糧外,成年男子必須為朝廷服力役和兵役。服力役的百姓,有“力”、“事力”、“吏力”、“力人”等不同叫法。所以朝廷向官員供給勞役就叫做“給力”。即使在力役制度取消后,朝廷仍然按給力人數,折成錢糧后支付給官員,這筆費用往往超過官員的工資。
【外國人看不懂的英語】
“生活周刊”發出的一條微博,在短短幾個小時內被轉發上萬次。原來這條微博自信地宣告:“有一個新單詞誕生了 :ungelivable(不給力)!”會心而笑的網友們紛紛轉載,“不轉的話,就太ungelivable了!” 雖然老外看不懂,但是ungelivable在中國網友中卻大受歡迎,而且網友舉一反三,“不給力是ungelivable,給力就是gelivable。”“哈哈,這單詞實在太gelivable了!”各知名微博紛紛轉載,轉發量很快破萬。網友戲稱,ungelivable可能是有史以來傳播速度最快的英文單詞。
如果用現有的英文詞匯來表達“給力”,形容詞awesome、cool、exciting以及動詞詞組beef up都是不錯的選擇;外媒在解釋這個詞的時候還用了直譯的giving power表達。
【相關評價】
長期從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吉林大學副教授葉君評價說,雖然沒有專門研究過這兩個詞,但是她認為“給力”和“不給力”這兩個詞在民眾中人氣狂飆的現象很正常,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充分說明社會的活力和民眾很強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人們正在試圖用這種更為簡短的語言表述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
也有學者認為,在網絡已成為公民表達意見、參與社會管理最便捷方式的當下,公民的網絡話語權和影響力都日益趨重。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主動親近網絡,既彰顯了網絡民意之強大、不容忽視,亦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今后,社會與熱點密切關聯的網絡語言“轉正”,或將成為不可遏制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