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提速 每年80萬人變城里人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的方針指引下,省委、省政府緊緊抓住國家推進城鎮化擴大內需的歷史機遇,高位推動,注重以人為本,推進城鄉統籌,全省城鎮化建設全面“提速”——每年超過80萬人由農村進入城鎮,城鎮化率提高到51.62%;城鄉面貌大變樣,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惠及千萬群眾……
城里人越來越多 每年80萬人成新市民
每天上午9點,家住紅谷灘新區的郭青青都會準時從家里出發,步行20分鐘來到萬達廣場金街,開啟一天的“美甲”經營。夏青青是新建區石崗鎮夏家村人,正值南昌開啟一江兩岸時代、火熱建設紅谷灘新區時,她到南昌打工,見證了這座現代化新城的誕生和騰飛。如今,她和丈夫已在紅谷灘落戶,還經營著一份小生意,成為地地道道的城里人。
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大批當地農民和夏青青一樣實現了城市夢。數字最有說服力:南昌在全省率先開展戶籍制度改革,去年新增落戶人數15.6萬余人,比改革前增加74%。2001年至2015年,江西城鎮人口從1149萬增加到2357萬,凈增1208萬人,年均增80多萬人;全省城鎮化率從27.69%上升到51.62%,年均提高1.6個百分點,與全國差距逐年縮小。
與此同時,城鎮布局結構不斷優化。截至“十二五”末,鄱陽湖生態城市群、滬昆沿線城鎮發展帶、京九沿線城鎮發展帶及南昌大都市區、贛州都市區、九江都市區正在加快建設,總人口達1980萬,占全省城鎮總人口的82.5%。
“一群兩帶三區”的城鎮布局主骨架已初步形成。
城市功能越來越完善 一張張規劃藍圖成現實
新型城鎮化,關鍵是“人”的城鎮化。“過去,我們推進城鎮化看重的是規模和數量,現在關注的是質量、講究的是宜居。”省住建廳負責人介紹,規劃上會適度超前搞好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改變了過去“重地上、輕地下;重硬件、輕軟件”的做法。
放眼贛鄱大地,一張張規劃藍圖在建設者的手中變成現實——
在南昌,舊城改造如火如荼。2013年以來,南昌已改造棚戶區6.25萬戶,完成房屋征遷1200萬平方米。城區公廁、垃圾中轉站、小游園、便利店建設和農貿市場提升改造成效明顯,背街小巷及重點部位補充照明得到加強。
在景德鎮,2014年起投入巨資,在全省率先開建地下綜合管廊,把給水、電力、通信等管線集中在同一隧道空間,統一規劃、管理,避免頻繁挖路。目前,昌南拓展區4.1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已基本建成,全部工程于2017年底完成并投入運營。
城鎮化發展使城市交通、供水、供氣能力及公共服務功能發生巨大變化。截至2015年,全省鐵路運營里程突破4000公里,高速鐵路里程近9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5000公里,統調電力裝機1800萬千瓦……
與此同時,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垃圾焚燒發電等系列重大項目實現“零突破”。
城市生態越來越美 11設區市全是園林城
青山如黛,碧空如洗。走進武寧,藍天、碧水、青山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龍虎山景區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平均每立方米達1.4萬個以上,居全國各著名旅游景區前列,可謂“天然氧吧”。依托稀缺的富硒溫泉、富硒土壤資源,溫湯集鎮建成區由1.5平方公里拓展到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由1萬人增至2.4萬人,城鎮化率達56%……
一個個景色迷人、空氣清新的“綠色肺城”呼之欲出,如今,越來越多的游客來江西不僅為了一睹美麗風景,更想來呼吸清新的空氣。
讓“最綠省份”更綠更美,堅持與資源保護相結合,是我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路徑。2015年,全省新增綠色建筑面積838萬平方米,超過前幾年的總和;各設區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0%左右,全省地表水監測斷面Ⅲ類以上水質比重達到80%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率100%。全省世界級遺產4處、國家森林城市3個,11個設區市全部進入國家園林城市行列,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覆蓋。同時,村鎮規劃基本實現全覆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得到加強,美麗鄉村、宜居小鎮、宜居村莊建設穩步推進。
【數讀城鎮化】
規劃到2020年,全省城鎮化水平為60%左右,城鎮人口為2900萬;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0%左右,實現630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到2030年,全省城鎮化水平為68%左右,城鎮人口為3500萬左右。
到2030年,全省人均GDP超過1.6萬美元(按2010年匯率),全省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100%。
到2030年,全省建設20個左右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城市)、200個生態示范鎮、2000個生態示范村和50個生態工業園區;全省所有縣(市、區)達到生態縣(市、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