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的清遠市,雖然隸屬于廣東這個全國率先發展地區,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還有不少。廣東的脫貧攻堅,因地制宜,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廣東碧桂園集團投身企業定點扶貧,著力切斷“貧困之鏈”,致力于讓貧困戶學會脫貧的本事,貧困戶自強不息,走出電工、叉車工、育嬰師……干出了不一樣的精彩。(5月22日人民日報)
打好扶貧攻堅戰,決勝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是當下全國上下共同的意志和行動。而要在未來五年乃至爭取在更短的時間內,帶領7000萬貧困人口徹底告別貧困,不讓一地滯后、不讓一戶落伍、不讓一人掉隊地跟上小康的步伐,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理論既是思想武器更是行動指南。廣東清遠近年來扶貧實踐取得的顯著成效,正是對這一指導思想精準、務實貫徹的結果。
資本扶貧選準主體,模式精準。人民日報這篇報道,只是截取了清遠扶貧進程其中一個資本扶貧的典型,事實上,近些看來,清遠市十分注重強化社會合力,動員、鼓勵社會資本和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扶貧實踐,整合社會優質資源,追求更大扶貧效果。通過各方精心組織、協力共為、務實推進,“投入產出”效應已經日益顯露出來。
技能扶貧造血有方,發力精準。反觀清遠扶貧模式,特別重視對貧困群眾技能培訓的投入和組織實施,安排專項資金、委托專門職業培訓學校,“送課堂”“送書桌”“送課本”到農民家門口,培訓月嫂、維修電工、財務會計、裝潢設計等新型農民工。新聯村村民黃葉霞經過培訓拿到育嬰師資格證書后,從3200元起薪如今收入已達6500元;從事月嫂服務多年的黃英霞,收入雖已接近6000元,特地辭職回來搞培訓,獲證后每個月收入增加1000多元。掌握過硬技能,自然不愁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門路。
產業扶貧因地制宜,項目精準。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引導群眾脫貧致富,立足當地實際、挖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副業顯然極為關鍵。一些掛鉤、定點扶貧單位、企業,將自身優勢與農戶種養特色有機結合推進產業扶貧,既避開了銷路難題,又解除了群眾后顧之憂,既解決了本單位資源需求,又滿足了群眾致富愿望,不放空炮、不搞花架子,項目選擇風險小、可持續,脫貧也就有了希望和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要“扶到點上、根上”。被列入三個國家級扶貧開發試驗區之一的清遠市,著眼和著力于挖貧困之根、找貧困之源、斷貧困之鏈,積極探索“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幫扶模式,著力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這“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不遺余力地圍繞“精準”抓行動、做文章,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努力讓精準扶貧落地生根,為全國樹起了鮮活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