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日前,城市化委員會委員、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忠明發文談論“親”、“清”二字,他表示一旦“親”、“清”二字在政商兩側都蔚為風尚,那一定是政商關系之大幸,乃至整個中華民族之大幸。
王忠明表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組成部分,“政”與“商”之間原本就不該有利益沖突或利益輸送,原本就應當是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地為國家富強、民生福祉而共同奮斗的。但是,在全社會范圍內,由于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收入分配制度、行政管理體制等改革遠未到位,使得為商側攫取財富的沖動鼓噪不止,圖謀“不清”之“親”,亦使為政側頂風貪腐的沖動屢禁不止,陷于“親”之“不清”,從而導致政商關系滑出正常軌道,或扭曲,或畸形,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損壞。
王忠明說,無論是先前的“勾肩搭背”,還是眼下更多地轉為“背對著背”,所謂“不接電話、不批文件、不審項目”的“僵尸行政”,本質上都反映了政商關系的不正常、不健康,進而反映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正確處理好。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3月4日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親”、“清”二字,令人豁然開朗。講話先用了較大篇幅,排他性地開出了有關政商關系的“負面清單”,即三個“不能”(要求領導干部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交往“不能搞成封建官僚和‘紅頂商人’之間的那種關系,也不能搞成西方國家大財團和政界之間的那種關系,更不能搞成吃吃喝喝、酒肉朋友的那種關系”),然后正面提出“親”、“清”二字,對新型政商關系做出了富有新意的獨到界定。習總書記說,“我常在想,新型政商關系應該是什么樣的?概括起來說,我看就是‘親’、‘清’兩個字。”這“常在想”,說明“親”、“清”二字不同尋常,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是很有思想含量和首創性的。
王忠明表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親”與“清”也有一些零星表述,比如《說苑》云,“堯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堯帝對天下人都心存親愛,尤其對窮苦黎民更加關懷,心痛百姓遭受罪罰,擔憂眾人不能順心如意);比如《劉廙政論》云,“夫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治理政事,沒有比使官吏清廉更好的了)。但是,將“親”與“清”放在一起來全面辯證地進行思考的則絕無僅有,而且那些只言片語都不是專門針對政商關系的。因此,“講話”用“親”、“清”二字來定義新型政商關系,其眼光與境界都不啻是一種時代的超越。
“講話”從政商兩方面具體闡明了“親”、“清”二字內涵,其核心意思就是政商之間彼此都要做到“親”上加“清”,“親”而不“清”不行,“清”而不“親”也不行,兩者互為前提、互為支撐、互為規范,也就是說要允親允清、畢親畢清。
一方面,“對領導干部而言,所謂‘親’,就是要坦蕩真誠同民營企業接觸交往,特別是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情況下更要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多關注、多談心、多引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真心實意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所謂‘清’,就是同民營企業家的關系要清白、純潔,不能有貪心私心,不能以權謀私,不能搞權錢交易”。
另一方面,“對民營企業家而言,所謂‘親’,就是積極主動同各級黨委和政府及部門多溝通多交流,講真話,說實情,建諍言,滿腔熱情支持地方發展。所謂‘清’,就是要潔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紀守法辦企業、光明正道搞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