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一男子去年6月在徐醫附院做了胸腔手術,數月后在多家醫院檢查均被告知“腎失蹤”,事件引發媒體廣泛關注。5月5日下午,徐醫附院發布官方聲明,稱安徽男子“腎失蹤”的相關報道,內容嚴重失實,并貼出術后2次CT復查圖片,均顯示右腎存在。日前,徐州市衛計委已成立事件調查組進駐涉事醫院。(5月6日新華網)
宿州男子術后引發的“腎失蹤”風波,已在網上喧囂數月,質疑之聲不斷,并有升級為“摘腎”之爭、進而加劇醫患對立的跡象。顯然,聯合調查組的介入,將有助于還原本相,遏制事態的惡性發展。然而,原本可以醫學手段輕松釋疑的患者之問,卻無端發酵為惡語相向的醫患爭斗,其間不乏諸多反思之處。
實事求是地說,如果取下“有色眼鏡”,從醫學的角度看,“摘腎”之說原本是可排除的:首先,患者的“右腎挫傷”在手術前即確診,加之查CT日距手術日已兩月有余,確實存在“腎萎縮”的可能;其次,正如身為外科醫生的某網友所說,從患者手術后的胸部切口看,是無法施行右腎摘除術的。何況,即便有不良醫生欲“摘腎”,也會摘取合格腎源,而不會選擇本就“挫傷”、有著萎縮風險的右腎。
自然,對于并未做過右腎摘除術、且并不懂醫的患者來說,一俟查CT“未見右腎”,自然會有一絲驚惶,質疑亦在所難免。此時,若醫院能放下身段、真誠對話,并以醫學常識及CT結論坦然相告,必有利于化解疑云。然而,正是醫患之間的溝通不暢,讓事態逐步向著反方向發展,致有日后的對恃局面。
譬如,在術前術后談話中,主治醫師只籠統告知當時的“右腎還好”,卻沒有言明“右腎挫傷”有導致萎縮的可能。再加上風波發生后,有關醫護人員唯恐惹火燒身,不肯多多與患者交流,而只是一味回避,這就給患者以醫生理虧、乃至欺騙自己的錯覺,甚至會引發其對右腎“跑哪去了”的無限想象。
至于醫院方的“危機公關”更讓人不敢茍同。事發后的長時間沉默,本就讓患者不滿。而一發聲,卻充溢著濃濃的火藥味,諸如捏造、侮辱、誹謗等字眼紛至沓來,甚至威脅要對患者“通過法律途徑追究”。這就有些讓人看不懂了:“手術時發現右腎是好的,并且納回了腹腔”這句話是主治醫師說的,出院后CT“未見右腎”,也是相關醫院的檢查結論,怎么就成了患者的“捏造、侮辱、誹謗”?即便患者時不時有過激之語,也不妨換位體諒才是,又何須如此“惡語相向”呢?
當然,此事之所以從“腎萎縮”上升到“腎失蹤”之爭,與當下醫患關系的白熱化有莫大的關系。可以說,近年來醫鬧頻現,紛爭不斷,給醫院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莆田系風波,更是讓相當多的醫院“躺槍”。而此次網絡針對“腎失蹤”一事的不理智評論,加上某些媒體為“吸眼球”推波助瀾,更是讓之偏離理性,成為引發醫患對恃的“一大推手”。
其實,關于這場“腎失蹤”之爭,早就應該回歸理性了:無論是媒體、醫院、患者,還是網友,不妨先摘下預戴的“有色眼鏡”,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等待聯合調查組的最終結論,而不是不顧事實的去“懷疑一切”,更不要由此去激發醫患惡斗。因為,在無謂的爭斗中,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同樣是“受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