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統計局發布《2015年東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5年底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5.52%,比上一年提高1.52個百分點,位列青島、濟南、淄博之后,居全省第四位。
當初荒蕪的黃河入海口,已發展成為黃河口濕地與城市空間相互交融,石油生產與城市生活相互促進,自然風貌與城市景觀和諧一體的“美麗幸福新東營”。在這之間,是55年的跨度。
2015年東營城鎮越來越美
中心城區,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平臺。用市統計局社會科技統計科工作人員的話說,在2014年全市城鎮化率64%的基礎上,再次提升1.52個百分點,得益于一系列城建大動作的實施。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進入2015年,東營市實施了東城南污水處理廠外管網工程,敷設污水管線9800米。與此同時,實施了市直二期公共租賃住房供熱管線工程,開展了市政設施智能化試點。
按照國內外城市建設先例,城區建成區面積的擴大,需要道路建設為其搭建骨架。2015年,東營實施了華山路(府前大街至運河路)、廬山路(南二路至東營南站)、西五路北延等主要城市道路工程,未來的城鎮化有了成長的骨架。
2015年10月1日,東營市植物園開門納客,月季園、海棠園、木蘭園、梅園等園區營造的芳草煙柳、桃花潭水、綠肥紅瘦、菽水承歡景觀,為市民奉獻了別樣的精彩。
一位市住建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東營植物園與城區北側的園博園構成了獨特的生態景觀格局,西湖公園工程、森林樂園工程、奧體路、南二路輔路兩側綠化提升等園林綠化項目錦上添花,增添了中心城區的秀美。
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勾勒更高的城市天際線,這只是表象的城鎮化,不是人的城鎮化。據了解,國內外很多城市在表象的“面子”之外,更注重實質的“里子”建設。東營跟隨了這一潮流。
2015年東營加快推進片區整理開發建設,對生態新城片區和職業學院南片區進行整理開發。供暖、供水、供氣能力不斷提升,全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113萬立方米/日,年供水總量15347萬立方米;天然氣供氣總量32588萬立方米;集中供熱能力(熱水)8181兆瓦;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42.5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9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東營城鎮化建設的發展,在中心城區以外,還有三縣兩區以及30個建制鎮提供動能。
2015年11月,該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出爐,廣饒排名第42位,實現了對這一榮譽的蟬聯和8個位次的前移。大王鎮同時以全省第一鎮的氣勢入圍這一榜單的百強鎮,漸露中小城市氣象。30個建制鎮鎮區人口34.93萬人,鎮區人口比全省平均多215人,鎮區面積比全省平均多0.63平方公里,已經成為緩解人口就業壓力的重要載體。
55年的城鎮化建設足跡
市統計局社會科技統計科工作人員說,東營城鎮化建設的發力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從那之后,“荒涼地”逐漸變成聚居之地。
1961-1982年,是東營城鎮化第一個階段。1960年以前的城市建設屬于低水平自然發展階段,隨著華八井的發現,1963年華東石油勘探局機關遷入,1965年設“惠民地區東營工作委員會”,組建及統籌為油田服務行業,西城及河口區漸具城市規模。城市建設主要力量來自于中央政府和大型國有資源開發企業——勝利油田。隨著勝利油田的開發建設,東營城鎮化率由4.0%增長至14%,為同期山東省3.6倍。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東營市的成立,跳出原油田總部駐地(西城區)全面規劃建設東城區。此階段在原有礦區居民點基礎上,城市的綜合化功能逐步發展,城市建設與工礦點開始分離,油田與地方一體,共同作為生產設施及配套生活服務設施建設的組織及投資主體,中心城市建設初見成效,城鎮化率由14.0%增長至23.8%。
1992-1999年,隨著大型國有企業的改制和分稅制的確立,東營地方政府逐漸成為城市建設的主要推動者和投資者,從90年代初開始持續推動城市空間的跨越式擴展,直接通過資金投入、產業布局、工程項目及配套設施建設推動擴展型的城鎮化,城鎮化水平以全省3倍增長至41.4%,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2000年后,隨著石油企業產權改革的深化,綜合性新城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設成為東營市發展轉型的戰略空間,推動城市建設的主要動力開始逐漸多元化,地方政府、外資、集體及民營資本、油田資本共同成為城市發展投資主體。2008年東營城鎮化率57.7%,高于全省10.2個百分點,到2014年,全市城鎮化率64%,居全省第四位,城鎮化速度大大加快,城市建設水平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