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幾千年來,炎黃子孫不斷從中汲取養分,在這里發育、成長。近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增長和人類活動的加劇,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人們對長江的索取越來越多:大量森林、農田變成了城市,昔日的湖泊、溪流邊建起了工廠……母親河逐漸不堪重負,長江生態系統警鐘不時敲響。
中央領導同志近期多次強調,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沿江省市紛紛響應,積極推進長江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經驗和亮點頻出。
新華社開設“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欄目,反映沿江省市的新探索、新經驗、新成就,展現各地共抓長江大保護的生動圖景。
悠悠長江,滔滔江水。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既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也承載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中央要求,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長江“大水脈”綠色發展需要沿岸各地區“一盤棋”統籌進行,為此,長江經濟帶11省市同心協力,發揮各自優勢,努力給歷史交付一份滿意的答卷。
統籌協調聯動治理 打造長江“大保護”時代
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同時,這也是一條流金淌銀的“黃金水道”,它連接著我國的東部沿海和廣袤內陸,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
近年來,長江生態環境出現了惡化的勢頭。有調查表明,長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邊污染帶。早在2012年,水利部水資源公告數據顯示,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785億噸中,有近400億噸排入長江,這幾乎相當于一條黃河的水量。
長江流域的眾多湖泊也成為生態環境惡化的縮印,太湖、巢湖富營養化問題突出,洞庭湖部分水質為五類,鄱陽湖部分水質為四類。
長江經濟帶能否成為綠色生態走廊,關鍵在于沿江各省市的作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要求,推進要有力,必須加強領導、統籌規劃、整體推動,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長江上游省份四川省2016年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推進與沿江省市聯動,共同加強長江沿線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以最嚴厲的措施治理環境污染。
生態環境保護根本在于以綠色可持續的方式發展經濟。長江經濟帶中部省份湖北提出,將深化與長江經濟帶沿岸地區交流合作,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在生態環境共保、產業發展共融、公共服務共享取得新突破。
“必須科學規劃長江經濟帶產業結構,堅決杜絕化工、電鍍、印染、造紙等重污染行業落戶。要以水功能區劃為基礎,嚴格控制入江排污量,加快點源和面源污染治理,維護長江物種多樣性。”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教授王超說。
長江中游水系發達,濕地類型多樣,近日,長沙、武漢、南昌、合肥、九江、岳陽、宜昌、安慶8個城市園林和林業部門成立長江中游城市群濕地生態保護聯盟,圍繞濕地生態保護建立聯動機制,并建立長江中游城市群濕地生態保護頂層設計構架。
制度創新力度空前 強化約束確保生態優先
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等專家指出,長江流域環境保護應改革現有的流域管理模式,從保護機制、監督機制、問責機制、補償機制四個方面進行制度創新,實現全鏈條無縫管理。
在保護層面上,總量管理和市場調控成為制度探索的關鍵詞。目前,長江上游省份重慶從“摸清家底”入手,著手健全資源總量管理,推動對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確權登記,探索自然資源所有權實現形式,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
江蘇省在水權、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方面進行市場化探索,提出到2020年率先建成生態省的目標。屆時,江蘇省的林木覆蓋率將提高到24%,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將達85%。
監督和問責能否通過落到實處,是制度創新能否開花結果的重要一環。為保一江清水入長江,長江中游省份湖南每年對湘江流域各市水資源管理進行績效考核,細化各級政府水質水量等水環境執法考核指標,加大履行法定執法職責情況、執法規范化的考核權重,給沿岸官員戴上生態保護“緊箍咒”。
“近年來,跨行政區域的流域污染糾紛時有發生。其根源在于流域上下游之間環境保護責任的不對等,容易出現上游排污,下游‘買單’的現象。”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表示:“‘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生態補償機制是協調各區域長江生態的重要制度保障。”
2014年11月,在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第16屆市長聯席會議上,長江沿岸27個城市正式達成《長江流域環境聯防聯治合作協議》,探索建立流域上中下游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多年的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正在不斷推進。
問題導向各個擊破 清除污染保一江春水
2月23日,由國家發改委、環保部發布的《關于加強長江黃金水道環境污染防控治理的指導意見》,已明確了污染防控治理的主要目標——到2020年,長江經濟帶水質優良比例總體穩定保持在75%以上。
據監測,長江流域總磷污染問題突出。一般情況,河水磷超標的原因主要包括含磷工業廢水排入、農業面源污染、含磷洗衣粉等生活污水污染等方面。
江西省九江市依托長江岸線資源,布局了多個工業園區。以前,一些沿江化工園每天會產生大量工業廢水,這些含有害物質的廢水經簡單處理后,排放到長江里,嚴重破壞長江生態環境。通過積極整改,目前,沿江工業園區的污水處理廠都已建成投入使用,對園區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統一排放,以降低對長江生態環境的破壞。
世界上大多數河流兩岸都是重要農業區,長期以來,長江沿岸地區農業漁業發展均靠其滋養。然而,在降水量較大時期,雨水淹積導致農田、池塘中的農藥化肥大量流失,加劇長江水體污染。
湖南洞庭湖素有“魚米之鄉”美譽,2014年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湖南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湖南將調整湖區農業產業結構,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禁止圍湖養殖,限制水產養殖產量,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引導環洞庭湖養殖轉型升級。
“千湖之省”湖北專門頒布了湖泊保護條例,以省政府名義簽訂湖泊保護責任書,設立“湖長”,并每年進行一次責任考核,通過規劃確定控制性指標,遏制湖泊面積萎縮、數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