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原院長
我們目前談城市化的時候要轉變一些思路。因為之前談城市化、包括《我的城市化》這本書,都把焦點放在農民工進城,然后如何融入城市、城市戶口、小孩上學、居住等問題上。
從人類文明發展來看,農村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城市是一個政權所在和商品交易的地方,這就有一個交通的問題,所以就有了路。例如,絲綢之路從秦漢就有了,絲綢之路上的蠶誰養的?肯定來自于中國,發端于中國。蠶農種桑葉養的蠶他吃了嗎?消耗了嗎?他穿了綾羅綢緞嗎?他們不吃、不穿,我們稱他為蠶農,他們養蠶出產的絲綢卻成為國際貿易的貨物。我們在這基礎上就可以想一想,這樣的農村難道僅僅是自給自足嗎?(編者注:秦佑國教授為此撰寫了《蠶種場的隨想——城市化的一種模式》一文,刊于本期《城市化》雜志第70頁)
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城市化難道都是農民進城去做城里工作就叫城市化嗎?現代技術的引進,改進傳統的農業,尤其是現代農業它本來就不是自給自足,它就是全球貿易中的一環,這就是我提出的城市化可不可以在當今進行振興鄉村呢?城市技術、資金都是可以下鄉的,其實前兩年就已經開始了“建設特色小鎮”。這些東西不是為農村的人服務的,而是為城里人服務的。這兩年李克強總理又提出要動員復轉軍人、知識分子、專業人員,還有城市的資金下鄉。
英國金融時報在2008年就寫過一篇文章,說中國戶口制度、城鄉二元化使得中國避免了大規模貧民窟問題。因為農民們的根還在農村,所以在2008年發生經濟危機的時候,珠江三角洲對外加工的很多企業倒閉了,農民工失業了,但他們還可以回到村里那一小塊土地上。可以想象,那時候在珠江三角洲打工的上千萬的農民工失去了家園土地,如果他們滯留在那里,那將是一個什么景象呢?
我以前文章就說過,如果我們一個13億人口的農業大國完成了城市化的過程,而沒有發生大面積的貧民窟的話,這就是中國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我覺得我們不僅僅要和歐美的歷史去比較,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去比較,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大面積的城市貧民窟。例如墨西哥城,人口超過兩千萬,貧民窟占了2/3,還有印度的孟買、巴西的里約。為了舉行奧運會,里約把貧民窟涂上顏色,讓來的人看,叫貧民窟游。中國因為城鄉二元結構,外來的農民工進城打工,不是全家搬來,當地農民利用宅基地和集體土地蓋房,廉價出租供外來打工的人住,形成“城中村”。 但是近階段,農村戶口、土地值錢了,城里人想到農村變農村戶口做不到了,不讓你去。所以中國有非常特殊的情況,我們對城市化理解的視野可以放寬一點。最早說農村土地放開的時候,我就反對一種說法,說土地被城市的人收購了,蓋了很多房子,農民就一夜脫貧了。真的解決問題了嗎?可能就帶來另外的一些問題了。結果一些失地農民拿了拆遷款,沒有工作,坐吃山空,沒有多長時間就又返貧了。
我覺得當今中國城鄉變化,地區差異很大。你看看長三角周邊,哪個村有出去打工的?他們都騎著摩托車去干什么?他不從事農業,他是在從事工業,工廠就在他們鎮上甚至村里,例如我老家村里生產的某種鑄件就占全國總產量的40%。所以在我們老家那個地方根本沒有人出去打工。但是他們是農村戶口,他們有宅基地,地里種莊稼嗎?沒有,種的全是苗木。
我覺得城市化對于我們國家整個經濟發展,不應過多強調城市化、非城市化(按戶籍區分城市戶口、農村戶口的“城市化”),而是要看實質是從事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的人口比例。還有,中國幅員廣大,地區差異很大,城市化要實事求是推進。突出的問題是解決城市中的居住問題和打工者子女入學問題,以及鄉村中孩子就近上學問題,這都是重要的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