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滿挑戰與變革的2012年,中國各行業精英都取得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充分展現了非凡的智慧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過去的這一年中,中國城市化領域又有哪些人物在本職崗位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月6日舉行的第六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2012年中國城市化貢獻力人物揭曉,成都市市委副書記、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長葛紅林、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中國經社理事會理事張幼云等獲此殊榮。中國市長協會專職副會長陶斯亮,城市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資深參事王秉忱為獲獎人物頒發獎杯。
葛紅林
成都市市長葛紅林此次被授予2012年中國城市化貢獻力人物,其推薦人是中國市長協會專職副會長陶斯亮。中國市長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長遠代表葛紅林市長上臺領獎,并發表感言說:“感謝社會各界、感謝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對成都市在城市化過程中作出的貢獻給予肯定。”
據主辦方透露,授予葛市長這一榮譽,主要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成都城市化經歷了從低速到快速的演變過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2007年,成都被批準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避免了片面城鎮化、無序城鎮化,走出了一條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據中科院《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50個城市的新型城市化水平排序上,成都緊隨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績,在西部城市中名列第一名。此外,作為成都千萬市民的“衣食父母官”,葛紅林被群眾贊譽為能真正俯下身子傾聽市民聲音的好市長。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葛紅林帶領全市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發展中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張幼云
中英關于香港問題談判中,她是坐在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中間的翻譯,嫻熟、準確的英語出色地完成了翻譯工作,贏得了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等各方的高度贊揚。54歲時,她“轉行”到聯合國工作,成為國際勞工組織女工問題特別顧問,創立了性別平等局,為全球保護男女平等作出了重要貢獻。她就是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中國經社理事會理事張幼云。近年來,張幼云高度關注中國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為維護農民工平等權益奔走呼吁。2012年,張幼云代表中國經社理事會赴歐洲參加首屆中歐市長論壇,提出“推動公民社會積極參加城市發展的全過程,是實現可持續城市化的根本保證,也是城市化和城市發展各個領域合作和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張幼云說:“城市化是一個偉大的進程,我們每個人都跟著這個進程一起成長,讓它成為具有現代歷史感、高度社會責任感、推動社會公正的事業。當然我們現在首先要解決中國特殊的農村轉移人口的城市化。”她還表示:“這個過程中,我們原來就在城市中的人也有一個自我提升,同時要推動這個公正的進程。我愿意為此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歷練自己,凈化自己,跟大家一起為健康的城市化、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李兵弟
“我很感謝城市化委員會能夠授予我這份榮譽!我想說,城鎮化的發展是一個制度建設的積累過程,各級政府應當為此而努力!”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原司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李兵弟對于獲得這一殊榮如此感言。
記者了解到,李兵弟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中對推動制度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除了在城鄉規劃、區域規劃和農村發展等方面貢獻良多,近十年來,李兵弟在城鎮化與“三農”問題、城鄉統籌與區域協調、城鄉規劃、鄉村發展與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與村莊整治,農村危房改造、中國農村住宅制度等方面的管理與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此,他連續五年參加了中央1號文件的起草工作。2011年,李兵第開始牽頭組織《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研究工作,為加速城市化的中國制定較為全面、詳細、客觀的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做出積極貢獻。
肖金成
“用專業的心做專業的事。”這句話用在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身上最為恰當不過。肖金成先后主持和參與主持了“西部發展戰略研究”、“天津濱海新區發展戰略”、“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中國十大城市群”、“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等數十項重大研究課題,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了堅實的決策依據。
此外,肖金成還是《環首都經濟圈》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以他為組長的衡水調研組,就規劃編制工作展開的調研,主題涉及發展路徑、生態環保、能源建設等。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已經列入發改委2012年區域規劃的審批計劃,以此為基礎,發改委將組織編制文件上報國務院。肖金成還是農民工市民化的建言者,在峰會上,肖金成表示:“得到這個榮譽,我感到非常榮幸。從1995年開始研究農民工問題,1998年提出城市化是牽動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牛鼻子這一觀點,我和我所在的機構長期以來一直從事城市化的研究,區域協調發展的研究,今后我們還將繼續為農民工、為城市化服務。”
陳志華
“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陳志華先生矢志不渝地為保護中國鄉土建筑所做的努力和貢獻讓他有理由獲得這一殊榮。”峰會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據了解,20多年來,陳志華為保護中國鄉土建筑殫精竭慮,提出并實踐了“以鄉土聚落為單元的整體保護”方式,對全國近50處研究點展開了考察工作,出版了40余部專著,如《鄉土建筑遺產保護》、《楠溪江中上游鄉土建筑》、《諸葛村鄉土建筑》等。在他的努力和影響下,“鄉土建筑保護”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論壇通過了國內首部關于鄉土建筑保護的綱領性文件《中國鄉土建筑保護——無錫倡議》。 如今,為了搶救正在迅速消失的鄉土建筑,這個年邁的“80后”,仍然堅持用他那僅剩一只眼的視力,行走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風塵仆仆,不顧鄉野顛簸的艱苦,不在乎冷遇和拒絕,帶著研究生奔走于大江南北,深入一個個古村鎮,調查、測量、交涉、爭論……
陳志華認為,鄉土建筑研究的意義不僅在于建筑本身,還在于建筑所記載的中國人民的歷史,特別是下層老百姓的歷史。建筑是石頭的史書,從這意義上來說,鄉土建筑作為鄉土社會的史書,正好補充了半本歷史。因此,各級政府應本著高度的文化自覺,以歷史的情懷、超前的眼光、長遠的規劃、持之以恒的決心,開展對古村落的保護,正確看待遺產與利益,正確地評判政績與公益,尋找到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中國之路。
于長江
“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這三個專業有一個最大共同特質,那就是對人的關注。”這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于長江搭建學科平臺的理念,而城市化委員會授予他貢獻力人物這一殊榮,也是看重于長江對于城市化進程中人的關注和貢獻。據了解,十年前,北京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創辦北京大學深圳校區協議書》,共同創辦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06年,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建立,如今,經過從無到有、不斷改革探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搭建了包含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三個專業在內的學科平臺,培養具備人文關懷與社會擔當的北大人。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使得北大在深圳有了一個非常活躍的人文社科基地。這其中離不開一直辛勤耕耘,陪伴學院成長的于長江。
近年來,面對城鄉差距不斷加大的現實,于長江在各種場合呼吁,中國應摒棄城鄉二元對立、彼此零和的觀念,確立“城鄉兼容”的城市觀。這樣,我們不僅能創造出新的城市化道路,也創造出新的“城市”理念,這才是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無愧于偉大中國文明、又對世界文明有貢獻的城市化道路。此次獲獎讓于長江“很意外”,他說:“作為一個學者或者一個普通公民對中國城市化的關心本來都是分內之事。這個獎是給人物的,但人的貢獻是有限的,我們更應該關注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作出貢獻的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包括農民工、學者、官員等等,人可能比人物更重要。”
王 軍
一位是新華社主任記者王軍。他的《城記》、《采訪本上的城市》和《拾年》等佳作,記錄了城市化給中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更讓人們從字里行間反思城市化的功過得失。王軍還通過策劃“梁思成建筑設計雙年展”、“北京城記憶數字影像展”,發起“北京建筑文化周”,參展法國波爾多“東西北南”藝術展、“深圳城市建筑雙年展”、荷蘭“當代中國”展,以及在美國國家建筑博物館、全美規劃大會、美國規劃協會總部等發表學術演講,弘揚傳播中國建筑文化,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2008年8月,應上海世博局之邀,王軍為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提交展陳學術方案;2009年4月,應邀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公共政策問題,為中央黨校市長班授課。
面對日益加速的城市化進程,王軍認為,應該根據中國國情,發展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緊湊型城市,扭轉美國式郊區型城市的侵入之勢;在地權再造與契約重建的基礎上,促進城鎮化與農村的協調發展。
梁 鴻
另一位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教授梁鴻。主辦方認為,作為農民的女兒,從梁莊走出來的極少數的佼佼者,梁鴻從未忘記自己生長的那片中原大地。她走出書齋,走出城市,奔向農村,實現了“我想讓農民說話,用他們原汁原味的語言說出真實的想法。”
據了解,2010年,梁鴻以家鄉河南梁莊為調查對象,采訪百余人,通過一個個鄉村人物的具體命運,將農村在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所經歷的變遷和所面臨的現實危機呈現在人們眼前。《中國在梁莊》——這部以近似紀實手法再現中國一個真實鄉村的文學作品,引起極大反響,獲得包括“人民文學獎”在內的多種文學和出版大獎。2011年,為了記錄一個完整的“梁莊”,梁鴻再次出發,奔赴全國各地,逐一尋找散落在各個城市的“進城梁莊人”,記錄他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梁鴻發現,將他們的散落的人生拼湊起來,恰好暗合了中國當下的諸多問題。他們不是宏大敘事下的路人甲,而是一個個獨一無二的人生,記錄下來,就成了當下底層中國歷史的一角。這部作品——《出梁莊記》將于2013年面世。
賴文鑫
峰會上,來自臺灣的中華兩岸和平發展促進會主席賴文鑫手握獎杯,激動不已。他說:“我以非常激動的心情在祖國首都——北京領這個獎項。我是一百年前臺灣抗日烈士賴白的曾孫,我的家人為了抗日,最后只剩下我爸爸一個人。四十年前,我以一個農民工的身份到了臺北,從生產線作業員開始,一直到今天回到祖國大陸。”賴文鑫還表示“非常希望今后能夠對于農民工的教育更加重視”。
據了解,賴文鑫是鄧小平南巡后聘請的第一批臺灣地區土地規劃訪問學者,是最早來大陸投資辦廠的臺商之一。作為海峽兩岸文化經貿交流與合作的使者,他是臺灣多家上市公司的著名企業家,但是他更關注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在大陸多個省市建立了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工學結合的實訓就業基地,形成了前校后廠的辦學格局,為海峽兩岸城市化的交流和實踐搭建了一座暢通的橋梁。
百 瑞·威爾遜
百瑞·威爾遜是獲獎人物中唯一的外國人。為了在峰會上能夠用漢語表達自己的獲獎心情,威爾遜先生讓秘書將自己的感言用漢語寫下來,標注了漢語拼音。他說:“我非常榮幸獲得這個榮譽稱號。自1994年在中國工作以來,我見證了中國政府和發展商在城市發展方面的極大進步。我們仍然需要不斷地學習。在今后十年里,我們將看到城市發展模式的巨大思維轉變,從政府主導的規劃模式,向社會和環境和諧的模式轉變,非常感謝評委們授予我如此殊榮,非常感謝與我一起合作的事業伙伴們!”
作為英國注冊景觀建筑師、香港注冊園境師、香港園境師協會董事,自1995年成立以來,威爾遜主導設計近百項遍布中國和香港各地的獲獎項目,其中包括大量的垃圾填埋、污水處理、城市規劃發展、大型公共設施及高速公路和住宅項目。百瑞·威爾遜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未能提供擁有多元化社區的高質量、可負擔的房屋;未能提供接駁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統和政策;未能提供足夠的相互間有聯系的和多樣化的城市綠色空間等。并針對這些問題在實踐中提出了可持續性發展的應對策略:引入共享空間概念來平衡使用者對公共空間的利用;應用綠色基礎設施為城市發展構架;提倡可負擔住房和人群多元化的社區;創造比滿足當地社區需求看的更長遠的發展策略……峰會主辦方認為,百瑞·威爾遜少有的執著不斷貢獻著他的觀點,而他的觀點對于今日的中國城市化狀況既有批判性,也有建設性。
中國城市化貢獻力人物評選活動是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的年度公益性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一次。根據人物對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智力貢獻、技術貢獻、就業貢獻、環境保護、文化發展等十幾個參數進行綜合考核。
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是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辦的年度會議,已成功舉辦五屆,本屆峰會立足于今日中國城市化發展現狀,以“人的城市化”為主題,力求多角度解讀、剖析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之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總結成功經驗,“讓中國的城市化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