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院副所長、副教授、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委員
我主要從個人角度談一下有關綠色城市化的問題。我們經常說,城市是為人服務的,但實際上城市也是人建的。就是說,不同的人來主導,這個城市可能就是一個不同的城市。綠色城市化,除了在規劃、政策制定等各方面要做到,還要求人們從生活方式、習慣、審美等方面有正確的態度。綠色,如果從技術或者從城市發展、城市規劃上說很復雜,那么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其實反而很簡單。且不說綠色這個詞從哪里來,我們中國原來不叫綠色,其實勤儉節約、勤儉持家的理念就是很綠色的。四川一些地方做飯的爐臺上面,要掛很多層東西,熱量上升的過程就是加熱的過程,最后熱量一直升到房頂就消耗差不多了。這就是非常低碳,非常綠色環保的。所以,綠色生活從個人層面來說很簡單。
綠色是一種真誠。如果城市的空間建設得很好,城市人際關系好,人們之間的誠信度高,很多生活可以用大量的公共空間來解決,未必強烈要求自己的房子要達到多大面積。所以這跟我們個人一些安全感有關。汽車也是這樣,到底我們需要多大排量、多快速度的汽車?每小時
綠色是一種自信和自覺。生活中,要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覺,不要被別人忽悠。比如,本來想買1.8排量的車,聽大家說應該買2.8的,就改變了主意。自己要想一想實際需求到底是什么,也許1.0或者0.8排量的QQ也夠用了。所以,要根據自己的感受去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我們經常說,政府不該唯GDP,其實個人也是一樣。我們不用總是按照自己的GDP來算,也不一定非要按照檔次。在消費主義的狂潮面前,追風就會讓自己變得很忙,生活也不豐富。真正豐富的生活一定是自己獨創的。
綠色是一種品位,我們經常號召大家從環保節能這些角度來談綠色,但效果并不好,除了少數人很注意,像塑料袋的問題,其他人并不在意。因為那總是讓我們去為一個宏大的目標做貢獻,讓我們承擔全人類的未來,這不能激起人們當下那種節能的沖動。其實綠色隱含著一種審美的品位問題。一般綠色生活是一種簡約質樸的生活,不是因為窮而簡約,而是有錢不這么花。比如與其穿金戴銀,不如穿一件全身不超過兩種顏色的T恤衫,一條牛仔褲,穿著很舒服。
綠色是一種信仰,一種信念。現在總要向大家證明綠色生活是為了環保,為了什么原因,我要說其實這種論述證明未必能說服大家。比如,告訴大家不環保、不綠色,一百年后地球就會爆炸,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讓有責任感的人覺得為了子孫后代而環保。還有一種就是讓一部分人認為,趁地球要爆炸之前,趕緊多吃多占,結果更不環保,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這背后還是有一些信念信仰的問題。
有人說中國的節能技術不到位,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問題。其實節能是一個文化問題,是人們信不信、要不要這樣做的問題。還有一個對自己、對他人、對人類感覺的問題。如果覺得他人都跟我無關,子孫跟我無關,祖宗跟我無關,上無祖宗,下無子孫,那么全人類也跟我無關,就無所謂節不節能。中國古代之所以那么綠色,因為人們有很強的傳承觀念,家譜讓人們認為要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這么一套概念,使人們具備這樣的理念。今天,我們還要重建這些信仰。
綠色是一種豐富。一個豐富多彩的生活并不一定是耗能的。輿論領袖、精英應該不斷去告訴公眾,這個世界上現代化的生活有很多種,可以選擇日本只有我們九分之一耗能的方式,也可以選擇美國是我們四分之一的方式,當然也可以選擇俄羅斯更浪費的方式,等等。淮安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在進行新一輪大發展的時候,恰恰我們要回到原點,而不是簡單地跟風,既不跟發達地區的風,也不要跟沿海地區的風,或者外國的某些風,我們就是回到原點,樹立我們自己的方式,這才能讓人們過上真正的好日子。
此外,還要從教育、輿論宣傳等方面多做一些綠色的導向,讓人們不斷追求生活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