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11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城市化國際峰會上,歷經半年多的研究、討論和廣泛征求意見的《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征求意見稿正式對外發布。
近三十年來,中國城市化得到了極大發展,城市化率也由改革開放前的不足20%,提升到目前的50%左右。盡管中國城市化取得了不俗成績,但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如城市現代化綜合水平低,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半城市化現象愈發明顯,城市交通日益擁擠,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等。
鑒于此,不少專家學者呼吁,中國城市化不僅需要量的快速增加,更需要質的同步提高,在中國未來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為了避免拉美陷阱,實現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亟須一個完整、全面的,能考核中國城市化質量的評價體系。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的正式發布,填補了這一空白。
該指標體系在構建時主要遵循了系統性、科學性、引導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可持續性、以人為本,以及客觀指標與主觀感受指標相結合等八大原則。主要由城市化質量評估指標和由大眾參與的感性城市體驗兩部分內容構成。其中評估指標主要由和諧城市化,低碳城市化,活力城市化三部分組成;感性城市體驗主要由城市經濟,城市主人,城市生活,城市文明以及城市自然五部分構成。
此外,在評估城市化水平時,對新市民(指在城市中居住生活超過6個月的外來人口)的城市生活質量也納入評估體系,以便引導各個城市關注新增人口。
本指標體系從“和諧城市化”,“綠色城市化”,“活力城市化”三個模塊入手,基本涵蓋了城市化發展過程的主要領域。其中“和諧城市化”模塊選取了七個緯度來說明:主要包括收入狀況,人口素質,公共服務,公民權益,城市安全,新市民(在城市居住、生活超過6個月以上),城鄉統籌;一共包括50項指標。
“綠色城市化”模塊主要選取了自然環境、政府低碳作為和市民低碳行為三個緯度來說明,一共選取了16項指標。“活力城市化”模塊主要選取了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基礎建設和科技文化四個緯度來說明,共包括21項指標。
此外,基于對“城市化質量”的價值判斷不同,每個人、每個城市或地區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對城市化的認識與立場不同,為充分體現大眾參與性,評估體系專門匯集了60項感性城市化體驗指標。
據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發布的《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征求意見稿主要還是為了引導大眾樹立科學化的城市化發展觀,建立一個可以參考的體系,讓人們對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僅給大眾一個可以發表對城市建設意見平臺,也為政府提供一個與民眾互動的窗口。最終期望能夠集合來自社會各方的力量,相互促進,共同為城市的建設奉獻力量。
同時也是為了推廣已有的城市化建設先進經驗和城市理念。積極探索多樣有效的科學城市化發展模式,發掘各個區域和各級城市中的典型,充分發揮這些城市的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在推動經濟協調發展的同時,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特色城市化道路。
該負責人說,此次發布的評估體系已初步建立了87項指標體系,期望將這些點初步連結起來,形成一個健康城市化體系的大網,打撈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寶藏,作為經驗和導向;未來期待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將已有的城市化體系大網逐步完善編織。
據悉,此次發布的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體系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和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擔任學術指導;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提供學術支持。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主任王文元,第十屆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委原書記、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主任毛如柏,綜合開發研究院副理事長高尚全任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