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榮譽顧問、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德慈日前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強調,不要把新型城鎮化作為一種借口和口號。
大型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相互影響
記者:說到城鎮化問題,中國最好的榜樣恐怕就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大城市圈,您如何評價這三個區域?
鄒德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是我國規模最大、位置最重要的三個城鎮群。其中,無論是地域范圍,還是所包含的城市、人口數量,長三角是最大的一個。總的來說,長三角城鎮群既包括常規意義上的上海、江蘇、浙江,也包括后來增加的安徽。
目前,從中央到地方以及整個社會都非常看重這三個大的城鎮群。這三個城鎮群以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22.8%的總人口和37.5%的經濟總量,人們就斷定城鎮群的發展形式較好。可是,三大城鎮群較大的規模與效益,也說明現在全國城鎮的空間分布不均勻。這三個城鎮群各具特點。比如,珠三角面積比長三角小很多,珠三角最核心的部分只有1萬平方公里左右,所謂“大珠三角”也只有4萬平方公里左右,而長三角則有十幾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所以,珠三角發展中要非常注意土地面積、人口數量等尺度的問題,而一般人思考問題,常常離開尺度。
珠三角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緊連港澳。考慮珠三角城鎮群問題,一定要把港澳囊括進來。要正視香港的帶動作用。這是珠三角與長三角、京津冀的不同之處,也是珠三角的特點,是珠三角的優勢。
記者:在這三個區域內,中心城市對周邊的影響是什么樣的?
鄒德慈:在京津冀地區,北京、天津之間有一定的輻射和吸引,但沒有充分發揮優勢互補。京津距離較近,但兩個城市的職能、在國家的地位上有很大差異。北京是國家的首都,是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毋庸置疑,同時也是科技、文化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沿海通商口岸,是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但在發展過程中,天津與北京有一定的競爭和矛盾。
河北,各方面都在為北京、天津服務,產生著一種“虹吸”作用,長期以來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近幾年,河北在自己的發展戰略中,已經認識到如何更好地處理與京津的關系,現在盡量利用北京,著力發展環首都經濟圈。從北面的張家口,到東面的唐山、秦皇島、廊坊“北三縣”之稱的三河、大廠、香河,一直到北京南面的固安、涿州等地,都在盡量利用北京給予的區位優勢發展自己的經濟。
同樣,長三角地區的輻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除了江蘇、浙江,還延伸到安徽省的皖江經濟帶。
珠三角是以廣州為龍頭,連接香港、澳門,輻射兩廣、海南。不過,緊鄰廣州的東莞、佛山等地很好地發展起來了,但是粵北、粵西等地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我們要正確認識到,現在城鎮群對周邊的輻射影響也有“虹吸”作用,抑制周邊地區的發展,甚至更為復雜的互動影響關系,尤其是大城市對周邊的影響。比如,全國經濟發展水平位于前50位的城市,它們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影響各不相同,有些是起積極帶動作用,有些則是抑制了周邊的發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城鎮群發展存在體制性障礙
記者:說到中心城市對周邊的負面影響,恐怕京津冀地區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您對這個區域的一體化發展有何建議?
鄒德慈:首先,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進一步提升京津冀城鎮群參與國際競爭能力,強化其對周邊區域和“三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以自主創新和經濟結構調整引領國家發展方式轉型,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同時,要認識到中心城市過度集聚、區域一體化程度不足、生態環境惡化,是制約京津冀與其他地區聯動發展的突出問題。
我們要以首都新機場建設為契機,打造京津冀產業協作區,啟動首都經濟圈建設;嚴格控制北京建設用地增長邊界,逐步引導首都職能區域化,強化首都南部地區發展,構筑面向區域的空間格局。繼續強化天津濱海新區的產業引領作用,依托“雙城雙港”空間格局,構建輻射帶動內陸地區發展的產業體系和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河北環京津區域城鎮發展,積極參與區域產業分工,整體上形成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產業分工體系。
要推進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在京津外圍地區特別是首都機場、新機場地區構建大型綜合交通樞紐,打造面向區域的多交通方式緊密銜接的綜合節點。推動城鎮群、都市區內部軌道設施建設,完善一體化發展的設施支撐。并且,還要做好區域生態共育、環境共建。統籌考慮區域對水資源的不同保障需求,共建區域性調蓄水庫等重大設施。逐步完善區域生態保障,合理構建補償機制,實現生態脆弱地區的資源共同保護與生態條件改善。重點健全北京與河北、內蒙古等地區的區域生態保育補償機制,構筑首都經濟圈生態安全格局,并加強對環首都貧困地區的發展扶持,提升欠發達地區發展水平。
記者:在三大城市圈以外,近年來成渝城鎮群、長江中游城鎮群等都得到了很大關注,對于所有這些重要的城鎮群,您認為它們下一步發展的障礙是什么?
鄒德慈:把四川、重慶合成一個“成渝城鎮群”,顯然看到了二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現在看來,成渝城鎮群的發展還有不小的障礙,主要是在行政體制上割裂,兩省市不能協同發展。
另外,還有其他壁壘需要突破,比如人的因素,領導的因素。雙方的領導者作為決策者,對自己省區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成渝、長江中游城鎮群,包括三大城市圈,都是按照經濟、交通、社會聯系,基本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分割。比如京津冀地區的燕郊緊鄰北京,一條潮白河把北京、河北分開,由于行政體制的不同,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為明顯的體現在房價上,燕郊的房價與北京有很大的落差。這種行政體制上的割裂問題是一個共性的問題,需要從國家層面協調。
我認為,城鎮群當前的發展,需要統一的協調機制,只有較好的協調機制,才能解決城鎮群內部各城市、區域之間的協作與聯系,發揮它們的優勢,避免出現惡性競爭與矛盾。
目前來看,還沒有形成較好的協調機制。跨省的區域協調必須由國家出面。譬如,珠三角雖然都在廣東省,但國家也要把港澳包含在珠三角城市群里面,這是廣東省不能協調的。
只要大家形成共識,不同區域之間的行政割裂問題是可以協調的。關鍵是需要一個機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目前還不明朗。
當前的新型城鎮化已經提到國家層面高度。說到底,需要有一個具有統一協調能力的機構,要協調不同群體間的利益關系。我相信中央已認識到了這些問題,也會逐步解決。
當前,對于城鎮群、區域一體化發展來講,快速發展的高鐵交通是一個非常有利的事情。
不能都追趕大城市
記者:三大城市圈,加上成渝、長江中游,您對這五大核心城鎮群這一步發展有何建議?
鄒德慈:五大核心城鎮群,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和分工的核心區域,是引領全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龍頭,是最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當前核心任務是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能力。
若想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必須推進“巨型城市”---一般是指人口規模超過800萬至1000萬的特大城市---的職能提升和空間格局優化,強化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廣州、武漢等城市的國際化職能發展,提升其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構建面向區域的開放性空間布局,推動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人口疏解,避免過度集聚發展導致的“城市病”。
需要建立城鎮群內部協調機制,加強區域內城市產業協作,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鎮群內部差距,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進而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
應該積極探索這類地區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減少工礦建設空間和農村生活空間,適當擴大服務業、交通、城市居住、公共設施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控制城市蔓延擴張、工業遍地開花和開發區過度分散,促進城市集約緊湊發展。
要按照省內外進城務工人員市民化平等原則,積極推進城鎮群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市民化,盡量避免發生進城務工人員區域歧視現象。
此外,應該建立以生態環境為核心的城鎮群生態保護機制,具體包括制定區域生態安全體系的管理法規,建立區域排放總量控制與市場交易機制,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利用市場機制完善平等和高效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記者:在上述五大城市圈之外,您如何判斷其他中型城市發展的前景?
鄒德慈:這次我們提出了“5611”的重要城鎮化地區空間布局規劃,就是按照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和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優化提升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等5個大核心城鎮群,積極發展海峽西岸、海南、天山北坡、哈長、滇中、藏中南等6個戰略支點地區,重點培育山東半島、遼中南、中原關中—天水、北部灣、黔中、太原、呼包鄂榆、寧夏沿黃、蘭州—西寧、淮海等11個城鎮化重點地區。
在5大城鎮群之外,要積極發展這6個戰略支點地區。當前我國已成為眾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貿易伙伴和外來投資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角色經歷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外圍到核心、從配合討論到參與決策的重大變化,對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城鎮化空間布局應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的前提下,以門戶中心城市及周邊地區為引領,加快國家沿海沿邊等地區開發開放,積極開展跨界和跨境合作,提升國家的對外開放水平,統籌雙邊、多邊、次區域開放合作,推動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體系。
另外,還要重點培育11個區域城鎮化重點地區。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前提,以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集聚發展為重點,增強產業集聚能力和人口吸引能力,強化其對于各省區城鎮化、工業化發展的帶動作用。
但是,我們需要轉變觀念,不要認為城市發展的目標就是追趕大城市,這種老的觀念是錯誤的。城市是否重要在于它的職能,而不是大小。譬如昆明,它只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重要中心城市,它沒有必要去追趕上海、廣州,沒必要和上海、廣州比大小。
再如新疆邊境城鎮阿拉山口,它只是我國西部重要的邊境口岸城鎮,沒必要追趕其他大城市,它的職能就是在西部連接中亞的中轉樞紐,沒有其他的經濟職能。
所謂的“5611”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是目前在國家城鎮化大的構架下,形成“5611”這個局面。同時,在“5611”的大格局中,不要簡單地相互攀比,這會造成負面作用,地方城市領導人要擺正心態。
城市巨型化傾向值得警惕
記者:我們再回過頭說這些中心城市,您覺得它們在下一步發展中是否存在嚴峻挑戰?
鄒德慈:在接下來的大城市與特大城市發展規劃中,要以增強國際競爭力為目標,構建國家中心城市體系。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發展迅速,是當前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引領城鎮化、工業化發展的核心載體,但城市巨型化的傾向值得警惕。以4個直轄市、重要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市為代表,一些中心城市正在朝向巨型城市發展,如果按照各地上報國務院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到2020年我國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則多達16個。
城市的巨型化發展,往往伴隨資源能源高度緊張、城市空間“攤大餅”蔓延、交通擁堵、大氣污染嚴重、宜居水平低下、社會矛盾緊張等突出問題,需要從政府的角度加以規劃引導和調控,加快發展轉型,由全面吸引集聚資源轉向區域協調與帶動。
要推動特大城市智能升級,調整和優化空間結構,培育國家中心城市體系。強化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武漢等城市高端職能提升發展,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升其在世界城市體系的地位,引領和組織國家城鎮格局的有序變遷。
同時,要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長邊界,倒逼特大城市轉型發展,避免城鎮空間無序蔓延。劃定現狀存量建設用地更新,以城中村、城邊村、棚戶區、低效工業用地為重點,創新存量土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更新改造模式,推動存量建設用地更新升級。
現在主要問題在于,很多城市在編制自己的總體規劃時比較主觀,只考慮當前發展與增長,不考慮大局與未來。很多地方圈地修建新城,很少考慮土地、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目前,交通堵塞、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在城市發展中普遍存在。
現在,地方政府搞“土地財政”,靠賣地的錢進行城市建設,賣地難以為繼,就向銀行借錢。現在,地方政府債務累積非常嚴重。這個問題在最近出臺的改革政策中已看到逐步解決的前景。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應該解決,不僅需要錢,也需要時間,只有這樣,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
現在,中央召開了城鎮化工作會議,有些問題講得已經非常明確,地方政府在城鎮化方面的認識程度還遠遠不夠。在新一輪的城鎮化過程中,地方政府做規劃時要和中央保持一致,較好地落實中央的決策。
在我看來,最近不太健康的城市發展勁頭依然存在。有的大城市,為了城市建設,向銀行大量借款,高利息的巨額貸款達到驚人的地步。
所以,中央提出來的新型城鎮化方略,大家都需要好好學習,也包括我自己。要聯系實際,好好學習領會。不要把新型城鎮化作為一種借口和口號。